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转化差生:一个因材施教及个别指导的解决方案

如何转化差生:一个因材施教及个别指导的解决方案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差生普遍义气思想严重,所以行为随意性和破坏性较大。引起分化并导致差生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解决差生问题绝非学校教育单独所能办到的。根据各级各类差生的实际状况及致因,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进行分类,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应成为各类差生教育的主要原则和方法论基础。个体主体性的发挥是差生预防与转化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差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往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发挥班级集体在差生转化中的作用。

如何转化差生:一个因材施教及个别指导的解决方案

我们分析了分化的原因、表现和过程,其实是为转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这里首先对“差生”一词做点说明。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差生”的提法遭到人们的反对,主要的理由是,这些称谓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有“侮辱人格”之嫌。应该承认这些担心和做法也不无道理。但实践证明,这种避讳的做法也是有害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使理论研究因缺乏统一的概念标准而受到限制,实践中思想品德教育受到弱化,智育本位相对得以加强,以至于学业优胜常常成为“三好”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既然有“好生”的概念,就应该有“差生”概念。我们认为,一个概念的名称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理解、使用它。如果把差生理解为没有希望的人,需要批评的人,行为上鄙视、打击、惩罚,则差生之说自当清除;但如果把差生理解为需要帮助的人,尚待努力和改进的人,行为上关心、爱护和鼓励,那差生的提法又有什么害处呢?我们对差生正是基于后面的一种理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可以给差生如下定义:在素质教育的不同目标下,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成就或水平低于其能力范围所及基本标准的学生。

转化差生的前提条件是老师和家长观念上的转变,在于对于差生认识的全面与科学。如果总是认为“朽木不可雕”,总是就学习谈学习,不但失去了转化的前提,也找不到真正有效的办法。

1.差生的基本特征

不论是学业差生还是品德差生,还是品学皆差的学生,他们的心理上都比较敏感,都忌讳别人对他们笼统地用“差生”来评价,更忌讳在人面前把他们用“差”的形式与别人区别开来。例如,在家庭来客时不让他们与客人见面或一同进餐,在学校把他们的位置排到最后或最边或在讲台边上设差生专座,差生都不是一无是处,他们对自己的长处都希望充分表现,可是客观上他们的机会往往少于别人,差生都更强烈地需要理解和尊重,可他得到的理解和尊重却往往少于别人,于是他们容易结伙,喜欢报复,容易发泄。玩世不恭经常是他们的外部神态,自卑气馁是他们的内部心态。差生普遍义气思想严重,所以行为随意性和破坏性较大。

2.转化差生的原则和要求

(1)系统性原则。引起分化并导致差生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解决差生问题绝非学校教育单独所能办到的。应整合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力量,把影响个体成长较大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教育大系统来规划运作。统一目标,协调行动,防矫结合,才能使差生问题在根本上得以根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各级各类层次的教育应作为有机整合的系统,各部分间应做到衔接紧密、目标统一。

(2)社会尊重原则。尊重学生是各级各类差生转化与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尊重他们,做到不歧视他们,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与感情的沟通,他们才能积极配合,工作才能有成效。

(3)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各级各类差生的实际状况及致因,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进行分类,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应成为各类差生教育的主要原则和方法论基础。

(4)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充分调动差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使他们自觉自愿地配合指导的工作,主动进取。个体主体性的发挥是差生预防与转化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5)成就感教育原则。差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往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和自信。教育过程中,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发挥其特长,对差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应尽可能做到及时地肯定和热情地鼓励,使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成就感教育的成功,是差生转化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6)反复性原则。纠正品质和性格上的缺陷,首先要承认会有反复,这样不会操之过急,然后要坚持重复下去,直至相对稳定下来。例如,作业马虎,看书浮躁,审题偏漏,这些普遍而持久的毛病,都不是一两次训练就能纠正过来、巩固下去的。

反复性原则要求老师和家长适当集中时间和精力,选择差生的业余时间,按照预订的计划,反复实践。例如,有些差生学外语不善于朗读,写作业不能规范,都要集中反复训练,才能渐渐奏效。多数老师和家长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难就难在长期坚持,难在拒绝反复。(www.xing528.com)

(7)标本兼治的原则。差生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都可以从品德上找到根本解释。补差和纠偏更不能离开补“品”。品学皆差的中学生,要先补“品”,品优学差的中学生,最后要能巩固和提高学业,仍然离不开品德力量的支撑和定向。

这一原则要求家长和老师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有一点转化就松劲,不能一曝十寒。

3.转化的条件与步骤

(1)全面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中的差生教育。差生教育是一个教育系统工作,应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保持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及学校目标的协调一致,通过立法和举办家庭学校等手段减少家庭和社会中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关因素。各级各类学校应分层负责,加强联系和沟通,共同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和问题。

(2)确立恰当的评价标准。补差过程中始终坚持鼓励和引导,再明显的缺点也只表示遗憾或美中不足,不得随意地责备和苛求。中学生在接受补差的初始阶段心理都比较脆弱,主观上想好与客观上一时达不到的矛盾随时撞击他们的内心世界。家长和老师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和行为准备,由着性子来的做法,在此时此刻更不足取。评价坚持以鼓励为主的原则,补差不是评优,补差是扶贫,不是完成专家鉴定。能这样认识,就容易发现差生微小的进步,不至于求全责备。

(3)建立素质档案。学生家长及各级各类学校就学生在各阶段的素质状况、采取的教育措施等进行细致观察,详细记录,为后继教育提供参考,以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化,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能。

(4)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分类指导同个别教育相结合。其中个别指导教育是差生转化的重要途径。

(5)发挥班级集体在差生转化中的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团结、互助、友爱的集体对各类差生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转化的步骤大致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调查分析。调查分析的重点应该包括差的一贯表现,不是偶然表现;导致差的准确原因,不是笼统含糊的原因;差的实际程度,不是主观臆测的程度和范围。这是补差合理性、针对性的根据。

第二步,制订实施计划。计划就包括内容或项目的落实,时间、地点的落实,参与人员的落实,基本目标的落实,最佳心境和最佳背景的选择与变通等。例如,中学生某一方面获得成功时心境最佳;刚调整了新的班级,或调整了新的老师,这一切又都为中学生所满意,这就是最佳背景。

第三步,落实检测与评价的方式、手段、标准等。评价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背后的;可以是郑重其事的,也可以是轻松幽默的。评价手段可以通过具体数据说明问题,也可以通过具体肯定来表达。评价标准必须贴近差生的起点水平,必须有一点进步就肯定一点进步;不能居高临下,也不能面面俱到。差生的作业由书写不整洁到书写整洁,就是进步,不要再同时要求考试分数同时提高多少。那样的评价让人感到疲劳,让人无所适从。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承认,大病初愈的人需要经过相当的恢复和休整才能进入正常状态。身体状况如此,为什么心理和行为状况就不是如此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