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指向性全面复兴教育运动的路径和方法

指向性全面复兴教育运动的路径和方法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16年起,经合组织开始实施“教育2030”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中等教育课程调查,并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学习指南针2030》。这是继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又一次关于培养人问题的重要会议,为深入解决立德树人关键问题指明了方向。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指向性全面复兴教育运动的路径和方法

2019年5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发布《学习指南针2030》。这是21世纪技能框架的升级产品。从2016年起,经合组织开始实施“教育2030”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中等教育课程调查,并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学习指南针2030》。该指南定位为“学习框架”,旨在帮助学习者在变化的世界中塑造未来。框架以素养为核心,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四个维度,期望学习者通过循环往复的思考、行动与预测,学会承担责任、创造新的价值并调和矛盾、破解困境。

2019年11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40届大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年轻人在今天面临着巨大挑战。如果现在人们不能就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采取行动,年轻一代就可能面临灾难性后果。古特雷斯同时指出,如果没有来自年轻人自身的动力、创造力和创新,我们就无法为所有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2019年1月24日迎来了首个国际教育日,联合国大会将这一天指定为国际教育日,旨在庆祝教育为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目前,全世界仍有2.62亿名儿童未能入学;6.17亿名儿童无法阅读或解决基本数学问题;撒哈拉非洲以南地区只有不足40%的女孩完成了初中学业;有400余万名难民儿童处于失学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国际教育日演讲时说:“教育是我们手中最有力的手段,它能够确保显著改善卫生,刺激经济增长,激发建设更具复原力和可持续社会所需的潜力和创新。”首届国际教育日庆祝活动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主题为“教育:包容和赋权的关键驱动力”。

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会上曾指出,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必然给人类带来更为优裕的物质生活,但丰富的物质生活带来的则可能为道德沦丧和理想的毁灭,道德危机正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大会最终确定的主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通过教育使青少年一代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家庭,关心社会和国家利益,关心人类生存,实现从为私利而学习向为公共利益而学习的转变。

2001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科学地分析国际形势和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对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阐述,从国运兴衰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地阐明了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工作方向、目标、任务和要求,深刻而具体地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提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心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作为指导新世纪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指出不断强化三个机制:“建立健全校内外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运行机制,中小学德育工作动作保障机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评估机制”,《意见》对社会各部门就如何关心和支持教育,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出了明确要求,概括起来为“两个大力宣传、两个积极开展”和“四个加强”,两个大力宣传:大力宣传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积极开展: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四个加强: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治安管理,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这是继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又一次关于培养人问题的重要会议,为深入解决立德树人关键问题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是造就新生力量的事业。学校思政课是直接关系到人的价值取向形成的课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其作用不可替代。“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早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教育“四个服务”的要求。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由此可见,思政课实际上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和方向性问题,集中体现了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和政治属性。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方面素质要求,被认为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方向,也是广大教师的行动准则。“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等被一线教师广泛学习引用,成为广为传播的金句。这是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论述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最新要求,突出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价值观引领者、塑造者的职责使命。(www.xing528.com)

“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全面总结思政课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提出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论,极具战略眼光和现实针对性,为切实保证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大中小学引发热烈反响,在教育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舆情监测数据显示,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助推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三个方面,其中“助推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受关注。参加座谈会并发言的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教师陈明青表示:“新时代的政治老师应该怎么做,新时期新时代的政治课应该怎么上,习近平总书记其实给我们做了一个既系统又具体而且是全方位的解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种子在高中生心田里播种。”北京市第八中学校长王俊成说:“中学阶段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政课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与小学、大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做到承上启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教师激励力度、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等举措,以切实提升思政课质量。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以落实。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是时隔25年后又一次基于时代需要和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纲要》指出要“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坚持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并要求把“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作为基本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该《纲要》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2019年堪称思政课史上最强音。

与培养人问题直接相关的另一份重要文件是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继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为回应新时代更高的道德建设要求研制的。该《纲要》提出要“着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道德观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始终保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校“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

综上可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也要看到,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边界正在消解,只有树立大教育观,全社会群策群力,才能更好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要结合实际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积极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活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已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从困惑、迷惘,以至价值观念发生偏移、错位中找到了依据,努力探索具有新时代教育特色的方法和教育策略,努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具有中国心、完成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接班人的目标和任务。为此,学校教育应力争找到更加准确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沿着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

(2003年4月,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一中。内容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