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中的一个物理实验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彻底更新了我原来的工作理念,也可以叫对教育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吧!家长、学校施予的外部驱动力必须配合受教育者“受迫振动”的频率,才能够让家校的教育行为真正使学生成为受益者。
在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51页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如图在一根张紧的细绳上挂几个单摆。其中,A与D、G的摆长相同,D的摆球质量大于其他摆球。使D摆偏离平衡位置后释放,D摆在振动中通过细线对其他几个摆施加周期性的驱动力。在振动稳定后比较各球的振幅。
通过观察会发现,固有频率与D摆相同的A摆、G摆振幅最大,固有频率与D摆相差较多的C摆、F摆振幅最小。这说明物体在做受迫振动时,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差越小,受迫振动的振幅越大;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下图反映了受迫振动振幅A与驱动力频率f之间的关系。图中f0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可以看出,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共振(resonance)。
共振现象
受迫振动振幅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
分析该实验,因为A、D、G摆长相等,故他们的固有频率相等,当D摆摆动的时候,通过张紧的绳向其余各摆施加周期性策动力,其余各摆就做受迫振动。驱动力的频率等于D摆的固有频率,它由D摆的摆长决定。其余各摆的固有频率也都决定于各自的摆长。可以发现,长度跟D摆相等的A、G两个摆的振幅最大,长度跟D摆相差最大的C、F两摆振幅较小。(www.xing528.com)
本实验的结论是:驱动力的频率f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f相等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驱动力的频率跟固有频率相差越大,受迫振动的振幅越小。
这里揭示的是一个自然规律,却不由得让人们把它与这样的教育问题联系起来:家长望子成龙、苦口婆心地说教与投入、老师的严格管理与耐心教育付出,收到的效果往往微乎其微。有时甚至出现学生严重的逆反行为,湖南高三尖子生杀班主任教师案、北大学生杀害身为中学教师母亲案,学生自杀、出走等等厌学、厌世现象越来越多。
我们的家长、教师和社会都应该思考:社会加大教育投入,提出和倡导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长举全家之力保障孩子学习,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尊重孩子个性,我们反思,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怎样才能让家长、学校施予的外部驱动力起到引领作用,能够让家校的教育行为真正使学生成为受益者,激发学生思考意识、探索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生存发展能力,实现教育的真正作用?这个实验应该给家长和教师以点滴启示。
我们把实验中的D看作是教师、家长或社会环境,他们是驱动力的施予者,其余小球则是学生。D的特征物理量是频率,在教育教学中它就可以体现为教师、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认知心理等都决定受教育者“受迫振动”的频率。教育教学成果就体现为受迫振动的振幅。这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是相通的,只有教师、家长及社会环境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与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及认知特点相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二者相差越大,教育效果越差。但这种“相符”并非使教师完全依从于学生,如果那样就会失去家长、教师的育人作用,会使青少年不但无法具备吃苦精神和创新能力,还会助长自私自利、骄傲任性、为所欲为等不良品性。当然也不是使学生言听计从于老师、家长,那样将导致要么学生缺少思考力、失去创新精神,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形成怯懦性格,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易受制于人;要么导致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心理对抗情绪,形成畸形性格。不论哪个都会让教育完全背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
在教育中,我们既要发挥家长、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和谐共勉的师生关系。家长、教师与学生相互渗透、相互适应,打破模式化的教育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已成为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必然途径。以下是我的两点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