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行为问题的界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要用客观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来界定。
一般来说,我们会考虑到行为发生频率、数量、场合等方面存在差异,可参考以下依据:
(一)行为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例如:咬自己的手、经常用手拍打周围人的身体而造成他们不同程度的受伤、拍打自己的头部、拔头发、摘树叶吃等自伤性行为。
(二)行为破坏物品或干扰到社会秩序(公共场所)。例如:上课时,来回跑动或大吵大闹,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把超市的置物架推倒等行为。
(三)行为是否符合年龄和发展水平,是否干扰其功能生活。例如:如果婴儿拿到玩具就往嘴里咬,是很常态的探索物品的行为,是符合其年龄和发展水平的;但如果是10岁的孩子把玩具往嘴里咬就不符合其年龄和发展水平了。
(四)行为是否符合当时场景。如活动课在操场上互相追跑嬉闹是符合场景的行为,但在教室里上课时随意离开座位,追跑嬉闹就是不符合场景的行为。
(五)行为存在的时间长短与频率。例如:“吐口水”行为,是每分钟1次还是每小时1次,抑或是每天1次,以及每个星期1次呢?如每分钟1次那或许就是一个行为问题了;如果每星期1次,那就谈不上行为问题了。所以说行为的频率与次数,决定着其行为是否是行为问题,是否需要去处理。
因此,在界定一个行为是否是行为问题时,要综合考量以上的依据和要点,来作出判断。
在启智学校的情绪行为管理组,会用篮子策略进行行为问题的界定。
我们会有三个篮子。篮子A,篮子B,篮子C。老师或家长来找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先把行为分类在三个篮子里,然后再去安排处理。详见表1-1。(www.xing528.com)
表1-1
以下,几个家长有问题问小周老师,我们试着分析是属于哪个篮子:
(一)五年级的高东家长问:“老师,我家小孩,不断地咬自己的手指,一旦咬破,更是不断地摩擦和咬,你说是不是有行为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考虑,小孩的年龄;其次,要考虑频率与次数,如果小孩是10个月左右,频率最近1个星期,每天都会。那从儿童的发展来分析,10个月可能小孩长牙,小孩将手指伸入口中摩擦而已,不至于说是行为问题;但孩子已经五年级了,还不断地咬手指,而且每次摩擦到口腔或手指流血,那我们就要放到篮子A了。
(二)小杰家长问:“老师,我家14岁男孩,经常玩自己生殖器,你说我要处理吗?”
14岁男孩处于青春期。自慰是这个年龄段的常见行为。如果在私密的地方,自慰频率不高,那么是一个篮子C的行为。如果是在私密场室,自慰频率有点高,那么就是篮子B的行为。如果是在公共场所,那么就是篮子A的行为了。
(三)小熙家长问:“老师,我孩子每天起床都要磨磨蹭蹭,速度很慢,是哪个篮子啊?”
起床磨磨蹭蹭,很慢才起来,然后刷牙洗脸都弄了一个小时。那么虽然没有伤害人,但家长却有可能因为这样迟到,而每天迟到也会打断学校教学进度。因此我们要放到篮子B,想办法去引导他快速完成起床的程序。
掌握了篮子策略后,你们就有信心把孩子的行为问题正确分类。回去和你的孩子试试看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