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版的大众历史通俗读物实在太多了,中国人仿佛一夜间都喜欢看史书了,这要归功于这些书的作者。在大众历史知识匮乏得令人不忍提起的时候,这些堂堂正正地摆到书架上的大众历史书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那么多焦灼的心灵。只是这些书多了,便牵扯到一个怎么读的问题,坐读还是卧读?细读还是速读?较真儿读还是闲翻书?……在一些历史事件上,三位作者恨不得有五种说法,孰是孰非?直到手中握了一本《糊涂读史》,方才明白,作为普通读者,如果非得把某个历史细节揪出个子丑寅卯来,怕是要累死。我们何不学学郑板桥先生,把他“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应用到读书上?
糊涂读史,不等于不分青红皂白,作者怎么说读者就怎么信。《糊涂读史》的作者端木赐香说:“历史是复杂的——历史的必然与历史的偶然交错其中,那是一个多重博弈的过程。”而且,历史还经常被错误地书写,相信一家之言,纵然也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接近,可是,在你确凿地认为这就是历史的时候,万一历史玩个大变脸,难免有人会大跌眼镜。所以,我同意端木赐香的一个观点,写历史书就是要“拆历史的墙角,探文化的陷阱”。在阅读过程中,最能吊起读者胃口的恐怕就是“拆墙角”和“探陷阱”了,这是一种文字考古和大脑历险,旨在不断打碎和重建你的历史观。
比如,端木赐香就打碎了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在题为“圣人的小样儿”这一节中,作者先是用现代语言对孔子自由地周游列国进行了解读:不用身份证,不用办签证,上高速也不用掏过路费,带着一帮前呼后拥的学生,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这样的形容,读者大抵是熟悉的,因为官方的历史书上就是这么写孔子的,只是官方史书从来没告诉过我们孔子的相貌,端木赐香说(当然在前面冠以“据说”两字)孔子:前额凹陷,眼睛外凸,牙齿龇出,鼻孔上翻。看到这里我是有些纳闷的,前段时间热闹地讨论过一阵子“孔子标准像”,我在网上看过,比一些史书上写的帅多了。单单一个相貌问题,反差就如此之大,我们该相信谁?
书名叫《糊涂读史》,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却能时时让读者感受到她的聪明。缜密的思维,跨越几千年,让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融合,官方语言与民间语言交织,为我们捧出了一个个曾熟悉或陌生的历史细节。这种交流是愉快的,作者写的,读者多少知道一些,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会不断拿出以前的阅读经验来与之比较。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便身不由己地成为“旁观者”了,而如果没有这些历史闲书的参与,读者则永远是个“受教者”。做“旁观者”的滋味是很舒服的,如果你观过棋局,大概能了解其中的乐趣。(www.xing528.com)
我们要看史学家的史书还是看平民作家的史书?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我们要看“二十四史”还是要看评书、相声一般的历史通俗读物?其实,读者已经以消费者的身份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史书不见得真,通俗读物不见得假,看历史就要有一颗糊涂心,但眼光还是要保持雪亮的,不能丧失了辨别能力。
(《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1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