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情,往往第一个联想到的是“人情世故”,是规则之外不可见光的“曲径通幽”,也是一种假借情感名义的利益交换。和诸多被污损的词一样,“人情”所形容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简单与美好的交往,以及“人情”本质上应该散发的温暖味道、柔软气息,渐渐地都感受不到了。
台湾著名编辑丘彦明,以“人情”为主题,在大陆出版了一部名为《人情之美》的著作。丘彦明曾任《联合报》副刊编辑,《联合文学》执行主编、总编辑。这本书记录的是她在职期间与一些台湾文化名人的交往。丘彦明身处台湾文学黄金时代,通过她的笔触,除了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有关台湾文学的一个侧影,更可以近距离地发现台湾出版创作界的人情味儿。
编辑谈作者,最好的切入点是文学与创作,这是职业与专业方面的事情。书中有一些访谈文章,的确是谈写作经历和感受的,但主要篇章都是在谈编辑与作者的交情。20世纪70年代末,丘彦明进入纸媒从事副刊工作,这使得她有机会接触到一群文人以及他们的弟子辈作家。除约稿关系之外,丘彦明以朋友甚至亲人的身份所记录的台湾作家群像,为读者了解这些作家的精神与内心世界,打开了一个独特的通道。
《人情之美》中有一些读之令人震撼的文章,即丘彦明记录了一些著名作家在世最后几天的状况,当梁实秋、叶公超、吴鲁芹生命垂危之际,丘彦明可以握着他们的手,送他们最后一程。当梁实秋刚刚病逝,医院急着往外赶人的时候,丘彦明不禁为一代文学大师的遭遇愤慨,记录下了这个细节,也唯有亲人式的情感,才会对此如此在意。
在书中,丘彦明还写到了大陆读者十分熟悉的两位女作家——张爱玲、三毛。张爱玲在写作方面的雅致、细腻、规矩,经过编辑的视角呈现出来,令人印象深刻,而三毛在西班牙接待来访的丘彦明,则还原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书中那个多情、洒脱、浪漫的三毛形象……如此种种,读《人情之美》,能大概知晓过去几十年台湾的文学地图,也能领略到被这幅文学地图覆盖的台湾作家群的生活场景。(www.xing528.com)
读这些被称为故事也好或者追忆文章也好的内容,感觉是熟悉而亲切的。不同地域的文学形态各不相同,但文学传承以及文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在极大程度上是相似的、重叠的。想到文人之间的人情,有两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倪匡提携古龙,古龙刚出道时并不被人重视,比他出名早的倪匡喜欢古龙的文风,不但邀请古龙在他主编的《武侠与历史》杂志上写《绝代双骄》,还向香港著名大导演张彻、楚原推荐把古龙的小说改编为电影,据倪匡自己说,古龙的酒瘾就是跟他一起不断参加饭局养成的;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刘心武与王小波,刘心武写了一篇著名的刷屏文章《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每到王小波忌日就会被广泛传播一次。这篇文章说的就是成名已久的大家刘心武,拜访文学新秀王小波的经历,整篇文章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儿。他们的友情,因文学而生,却又超越了文学,成为一种人格上的吸引与欣赏,读来令人击掌,也为之产生一些淡淡的幸福的惆怅。
《人情之美》之所以可读性强,不仅是因为丘彦明文笔朴素,感情真挚,也不仅是因为本书的描述对象是读者熟知并喜欢的作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够唤醒读者对于“人情”的了解与亲近的愿望。“人情”不是只存在于文人之间的,文人的“人情”拥有书卷味,普通人的“人情”拥有烟火味,两者都同样珍贵。
(《中国青年报》2017年6月1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