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偶遇者》:戈迪默作品的平等意识与人物悲剧性的精彩呈现

《偶遇者》:戈迪默作品的平等意识与人物悲剧性的精彩呈现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美的行文打破了翻译小说的阅读障碍,这使得读《偶遇者》有了读一本通俗小说的阅读快感。戈迪默作品中一贯可见的平等意识,在《偶遇者》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是,《偶遇者》的笔调愈是轻松有趣,作品里人物的悲剧性就愈加凸显。这也是《偶遇者》这本小说的价值所在,它不仅负责提供一个故事,也给读者提供一个思考路径。

《偶遇者》:戈迪默作品的平等意识与人物悲剧性的精彩呈现

作为一本首次出版于2002年的长篇小说,《偶遇者》还未经历太长时间的考验,因此暂时还无法将它列入经典小说的行列,哪怕它的作者纳丁·戈迪默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本书的中文简体译本,在2015年于中国内地出版,它是一本很好地了解戈迪默写作风格的作品。读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竟然还会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会以如此亲民的方式进行写作。

对应华语作家,能想到的风格与戈迪默最接近的是严歌苓。她们都青睐故事的传奇性质,她们笔下的女主角,都有独到的个性——比如勇敢、独立,而且身上多散发温润的女性光辉。就连笔下那种跳跃的、灵动的幽默感,戈迪默与严歌苓也是相似的,藏有独特的、细腻的女性智慧。优美的行文打破了翻译小说的阅读障碍,这使得读《偶遇者》有了读一本通俗小说的阅读快感。

《偶遇者》从一场街头邂逅开始写起。一个名叫朱莉的南非富家千金,老旧的汽车在街上抛了锚,她先是若无其事地去咖啡馆和朋友们打了招呼,后听从朋友的建议,去找修车工,于是和一个与她肤色不同、来自穆斯林世界的小伙子阿布杜认识了。多少受身体里叛逆血液的影响,朱莉爱上了阿布杜,并跟随阿布杜来到了他的国家。在阿布杜身上,她找到了爱情的寄托,但《偶遇者》显然不是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爱情”是戈迪默讲故事的一个道具,显而易见,作者想要讲的东西有许多,包含但不限于情感认同、文化差异、贫富差距、种族偏见。

英国《泰晤士报》这样评价这本小说,“炉火纯青。在戈迪默的沉峻语调和情感内涵面前,大多数现代小说顿显黯然失色”。说戈迪默的语调沉峻,这是一个误读,前面已经说过,戈迪默的语言是跳跃的、灵动的。从她撰写这本小说所呈现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态介于成熟女性和任性少女之间,这决定了《偶遇者》不是一本沉重的书,哪怕它的主题是苦涩的,但戈迪默决心不让读者受罪,她用甜美的糖衣把故事的苦涩内核精心地包装了起来。让“大多数现代小说顿显黯然失色”的,是戈迪默的表达方式,她没有受累于自己的名声,没有端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架子,写作者的心绪在字里行间自由流动,会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藏于故事背后的写作者。

小说令人印象深刻并且稍有讶异的是,戈迪默描写出了南非富人阶层乃至中产阶层的群像。具体地说来,南非富人阶层与政治的亲密,对待金钱的势利态度,乃至专属于这个群体的傲慢与偏见,戈迪默虽着墨不多,但却把他们描写得淋漓尽致。朱莉的父亲,是富人阶层的代表,而朱莉对父亲的反抗,折射出对底层人的善意与关怀。朱莉选择底层的方式生活,甚至不惜以决绝的姿态嫁给底层人,是小说意味深长的一种设计。戈迪默作品中一贯可见的平等意识,在《偶遇者》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偶遇者》对于南非中产阶层的描写也很有意思,一家小小的咖啡馆聚集了南非中产阶层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这里打发时间,友好地为身边的朋友提供某种生活建议;他们彬彬有礼,对令人惊讶的消息保持绅士般的客气与冷静,却也难免在某个时候发出调侃的声音;他们对婚姻与爱情抱有冷淡的态度,刻意用冷静的生活方式来掩饰生活背后的混乱与不堪……出没于这个群体中的朱莉,只是中产阶层的“寄居者”,是她走向底层的一个过渡,朱莉在与她的朋友们告别时并无留恋之情。(www.xing528.com)

朱莉对她的中产阶层朋友们的态度,相当于戈迪默对南非中产阶层的态度,可以感受到,戈迪默对她祖国的这个阶层的人是如何看待的。戈迪默保持着十分自然的克制态度,不赞扬,不批评,她试图让笔下的人物有点儿油嘴滑舌,可一旦发觉笔头用力,就会悄无声息地缩回来。戈迪默面对的仿佛是一群栩栩如生的蜡像,她尽力不去写这群蜡像有没有血肉与情感,只是去刻画他们的样子。从美国到南非,从南非到中国,全世界的中产阶层,仿佛都能从《偶遇者》所刻画的群体身上找到熟悉的影子。

朱莉与阿布杜一点儿也不轰轰烈烈,他们走到一起,看上去更多是因为异性之间的吸引,或者再加上一点儿异国情调的吸引。追随阿布杜离开南非,是朱莉长大以后所做的最具理想主义的一件事,而长期的婚姻生活,没能让他们更加身心交融,反而渐行渐远,也仿佛在验证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事实存在的真理——人们因为了解而分开。于是,《偶遇者》的笔调愈是轻松有趣,作品里人物的悲剧性就愈加凸显。这样的悲剧性不仅存在于被创作出来的小说当中,更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常见的。这也是《偶遇者》这本小说的价值所在,它不仅负责提供一个故事,也给读者提供一个思考路径。

人们因为一场偶遇而改变人生方向,让命运变得难以捉摸。但最终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我们都逃不脱童年、家庭、文化、祖国等编织而成的“陷阱”,还有什么比这种认知更让人无奈、叹息的吗?

(《桂林日报》2016年1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