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以船为店售书为生的书商,在打开一纸尘封多年的信之后突然决定起航。书船在驶离塞纳河的最后一刻,一位售出50万册作品的畅销书作家冒着落水危险连滚带爬上了船——两个各怀心事的男人,展开了一段沿河而行的旅程。
旅程中,他们卖了一些书,冒了一些险,遇到一些人,但这无法更改他们对内心的追寻和对自我的追问。这就是德国作家妮娜·乔治的作品《小小巴黎书店》所讲的故事。
书商的名字叫佩尔杜,作家的名字叫马克思。这两个人,内心都有道过不去的坎儿,佩尔杜感觉他被情人曼侬抛弃,而马克思则陷入成名之后无法定心写作的困扰,他们都急需离开巴黎——这个浪漫而舒适的环境,去制造一点儿困难,来激发沉睡的情感。
那封放置了21年的信,成为撬动这个故事的关键点——虽然作为读者来说,能这么长时间不打开热恋对象的最后一封信,带来了足够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但多少都有些不可信。
而“不可信”“夸张”“一点点的矫情”……这些元素在《小小巴黎书店》中,恰恰又神奇地展现出其珍贵的一面。比如佩尔杜先生为离去的情人守身如玉20年,不禁让人想起《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阿里萨对费尔米纳所说的谎言,但阿里萨的谎言对于费尔米纳来说,又何尝不是甜蜜的情话?
能让《小小巴黎书店》实现包括《美国独立书屋》《明镜周刊》在内数十个畅销榜大满贯成绩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妮娜·乔治把一份不太可信的爱情,描述得无比传奇、忠贞、动人。
《小小巴黎书店》面世后已在33个国家出版,不难找到它受欢迎的原因。这个故事是以书为线索展开的,每一个小章节的标题页,都提示了将要展开情节中会出现什么样的书籍,这使得整个故事弥漫着文学气质,这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对爱情起到了升华作用。
它还模糊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拒绝使用那些意味着“浅薄、速食、无趣”的工具,比如“电话、手机、电子邮件、脸书”等。在一个文化保守的氛围下,去讲一个惊涛骇浪的情欲故事,这制造了不错的反差效果。(www.xing528.com)
最重要的是,《小小巴黎书店》刻画了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情感模式:一种跃出婚姻之外,只求心灵交融的男女之爱,以及一种挣脱了世俗眼光束缚,最后实现和解的情敌之爱。这个故事用它的非同寻常之处,帮助一些有困惑的读者寻找到了慰藉之地,哪怕只是借书中的故事来纾解现实的块垒,但毕竟那艘沿着法国河流辗转一圈的书船,载着读者完成了一个无法完成的旅程,触碰到了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梦境边缘。
已经有了那么多经典的情爱故事叙说过爱的迷惑、爱的不公平以及爱的悲剧,但在此前,这些故事多是把重点放在女性的身上,比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包法利夫人》。《小小巴黎书店》颠倒了个儿,佩尔杜和马克思的身上,那些不多不少刚刚好的“怨男”气质,无疑会让无数女读者倾心……尤其是在爱情故事彻底进入女性消费主义时代之后,《小小巴黎书店》可以满足多数女性读者对于城市与旅行、爱情与情爱、传奇与浪漫等方面的想象——文学,在这本书里成为一个美好到无可挑剔的背景。
据说《小小巴黎书店》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书商以“文学药剂师”的身份,在“水上文学药房”上,根据读者不同的“心灵病症”,开出适合的书单作为“药剂”,来帮助读者愈合心灵伤痕——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意。
尽管每个人的阅读口味都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但要是有像佩尔杜这么一位观察力强、又体贴又霸道的“文学药剂师”,准确地推荐好书目,恐怕读者还是乐意接受的。那么,《小小巴黎书店》这本书值不值得推荐?我个人的看法是,它的确是一本好读的、有故事的、文采也算斐然的作品,但读的时候不要较真,不要拿“经典”的标准来要求它。
书与书店,已经成为情怀主义者固守的堡垒之一,这几年与书有关的畅销小说层出不穷,在电子阅读和智能时代快速覆盖人群的时候,读书与书店的故事,并在书与书店中去寄托某些未竟的情感,缓解一下无法释怀的惆怅,也许是一代人最为便捷的寻找共鸣与安全感的方式了。
(《天津日报》2017年9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