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以发挥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当前需求

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以发挥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当前需求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它目前的种种表现还带有非正常性的特征,应该加以改进。自主发展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广泛存在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逐渐凸显优越,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二)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当前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它目前的种种表现还带有非正常性的特征,应该加以改进。因此在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大众文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一些重要的关系。

(一)自主发展和学习借鉴的关系

中国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建设发展,首先要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学习借鉴的关系。自主发展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和借鉴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手段和工具,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建设发展必须以自主发展为主。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广泛存在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逐渐凸显优越,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中国大众文化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主流意识形态借助大众文化商品把自身教化的内容融入大众文化的娱乐活动中,这样做不但能增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而且也能使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鉴于此,中国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发展必须要以自主发展为主,要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参照,坚持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原则,在大众文化发展的理论本土化和实践特色化上多做探索,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的发展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时也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制度。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毕竟是舶来品,它自身的外在形式和特征是与国外的大众文化相同或相似的,这一点我们是无法忽视的。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研究也是从借鉴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开始的,学习借鉴对于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不可缺少。比如,西方大众文化理论注重研究大众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媒介的作用、日常生活的领域、文本的具体意义等等,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此外国外大众文化生产制作的创作方法、技术手段、大众文化面向不同受众进行的多层次文化开发(有十七岁的音乐频道,有三十岁人观看的电视频道),大众文化产业链的成功发展模式(从影视到玩具、到主题公园的连锁效应)等,对于中国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要注意国外大众文化理论和本土的具体文化实践是否匹配,国外的文化资源(包括先进的经验和管理制度)是否带有意识形态属性。直接运作“话语平移”的方式直接引用和采用国外大众文化研究的观点,及含有大量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作品随意流进国内市场,都是对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极为不利的。而对于技术等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作品,可以完全实行拿来主义,以加快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

(二)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1]因此摆正大众文化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位置,尊重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属性,充分发挥其市场运作机制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人们的文化追求逐渐向经济效益方向转变。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是当前国家最大的利益所在,同时大众文化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对于利益的追求就是其发展的驱动力。这样大众文化与经济发展互为表里,它的功利化倾向体现在大众文化在经济建设中对实现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大众文化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具有合法性的,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因此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得到迅猛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今人们的工作生活都以效益为先,出现了“全民皆商”的局面。各种电视、广播等都开办了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台,各种充斥于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和电视的有关大众文化消费的信息通过对大众生活的一种示范作用来达到实现营利的目的。(www.xing528.com)

大众文化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大众文化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效益。大众文化具有文化教化属性,最为主要的是文化价值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还能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境界。这也正是大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原因,对大众的教化是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大众文化的商业性促使其文化价值,必须要通过市场交换后形成的经济价值来实现,这样就产生了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更为重要的误解,所以经济效益成了人们竞相追求的目标,而社会效益就成为无关紧要。因此在大众文化产品创作中就出现了只追求经济利润,制作低级趣味作品让大众沉迷于消遣之中,忽视或扭曲生活中的严肃问题,模糊大众人生应有的价值取向的现象,导致众多的大众文化受众群体普遍存在拒绝理想和道德追求,出现了感性能力畸形增强而理性能力日趋萎缩的倾向。

大众文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的。像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就体现了这两点的统一,全国票房记录3000多万元,发行收入800多万元,并且获得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众文化作品完全可以创作出既有高票房收入,又可以对大众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作品来。

因此,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和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2]

(三)处理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客观现实和历史发展趋势。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浪潮的重要部分,全球化要求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开放和交流的状态,与国际文化主流相接轨、与国际文化新进展相协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使大众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从国际化的角度来讲,大众文化作品必须要具有国际化的形式,才能走向国际化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广泛及时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用来丰富本国的文化内容及创新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不只是简单地学习和借鉴,还要学习如何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剔除其意识形态的渗透。而从民族化的角度来说,大众文化只有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形式,适应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为本民族的大众群体接受和喜爱。这里还存在着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问题,如何更好古为今用的问题。

文化全球化的根本意义是在尊重和保持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个性基础上对人类文化共性的发扬和推广,是在保持差异性的前提下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应该是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双向互动。但是,现实发展却不是这样理想的。当前的文化全球化实际上是不平衡的全球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推行的文化霸权导致了文化发展的不对等。当前美国的文化商品在全球的蔓延证明了这点。美国借着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和意义渗透和入侵到其他民族文化当中,不考虑其他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整个世界文化朝着单一的向度发展。所以美国学者赛伊德认为,这实际上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最新形式。[23]对此,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身份的中国必须保持足够的警觉。文化的民族化和国际化绝不是互不关联的两个命题。

事实上,只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持自身的民族身份认同,才能以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对抗大众文化产业规模生产的形式,更好地应对国际化的挑战。中国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通俗文化资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资源的支持,大众文化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展示民族文化精华,这才是确立中国大众文化在国际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