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风景线。受到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产生以来虽与西方大众文化在形式、载体等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舶来的大众文化在中国的特殊表现。
在中国,大众文化的主体比较广泛,由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西部偏远地区还存在着刀耕火种的现象,大都市和东部沿海却已涌现出大量“消费社会”的特征,虽然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社会还未形成,但大众文化却迅速蔓延开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它的态度也从最初的猜疑批判到如今的万民齐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除去现代商业化的外衣,就内容而言是与西方的大众文化有本质区别的,主要由于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文化发展方向的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具有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一)中国特色的时代特征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社会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观念和价值判断促使社会文化出现了变化,文化开始面向市场,大众文化适时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大众文化迅速传播、发展,成为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文化形态。同时大众文化也经历了由文化领域边缘向中心发展的趋势,经历了一个与主流文化由摩擦到磨合的过程。
中国大众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产生之初,就以其活泼的迥异于政治文化和严肃叙事的新姿态感召着人们,港台传入的大众文化产品如同春雨慰藉着中国民众,经历过政治高压和与外界隔绝的饥渴的心灵,以流行歌曲为首,通俗小说、摇滚乐、朦胧诗、影视剧等大众文化形式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主要文化形式,促进了当时文化市场的繁荣。精英文化的启蒙精神已不能扭转大众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主流文化的崇高也受到大众文化风行的消解,进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力量格局发生了变化。
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娱乐和消遣特征,决定了以享乐主义倾向为表征的大众文化具有带给大众精神负面影响的作用,使大众沉浸于感性欲求,只关注个体感性的欲望满足,变得没有精神信仰和人生追求等等。这样就消解了主流文化的影响力,而为主流文化所抵制。主流文化的使命就是利用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统治力量,来维护执政党的价值体系不被其它文化侵蚀。而在社会精英的心目中,大众文化这种新生事物与精英崇尚的艺术相去太远,与他们之前见过的大众文艺、民间文化迥然不同,商业化的大众文化的模仿和复制禁锢了人民的灵感和想象,因此低俗的大众文化产品受到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拒绝与批判。精英文化的理论家采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来批判当时各种大众文化现象,不能相信这种粗制滥造、媚俗的模式化,没有深度、供人休闲的文艺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正宗。然而,即使这样的批判也没能遏制住大众文化发展的步伐,大众文化已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随着中国进入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转型的时期,大众文化更是相应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大众文化占据了各种传播媒介,产生了对大众的空前影响力,促使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改变了对大众文化的全面批判,开始承认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逐渐向大众文化靠拢,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定位和指导。主流文化一改以前板着面孔说教的姿态,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生产规律和操作方式,实现了自身的转变。主流文化开始采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宣传主流文化的思想,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不仅创作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传播主流文化思想的大众文化风格的脍炙人口的歌曲,而且拍摄了《焦裕禄》、《蒋筑英》、《凤凰琴》等大批宣扬崇高精神的主旋律影片,这些作品都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热烈欢迎。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主流文化对于大众文化的表现样式、艺术技巧已经耳熟能详,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要求也了然于心,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相互吸引、有机结合,开始酝酿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大众文化制作模式,在电视剧制作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电视剧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大众文化领域之一,大陆地区的电视剧中,历史剧、家庭伦理剧、军旅剧、谍战剧、古装剧等成为电视剧市场的基本类型,而军旅剧中出现了《亮剑》、《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大量既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又广受人民大众喜爱的电视剧作品。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操作下,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大众文化实际上已成为当代中国时代文化的主导,成为反映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和思想状态的文化形式及载体。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当前党和国家对于中国大众文化的正确定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主流文化为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政策。中国的大众文化既是符合市场发展的文化产业,也是国家领导的大众文化事业。不少大众文化精品令社会精英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精英文化逐渐放下对大众文化的蔑视姿态,而与大众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这样大众文化在发展中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品位,精英文化深化了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因此,在大众文化未来的发展中,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负有对大众文化进行引导、规范和改造的责任,使大众文化真正有效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www.xing528.com)
当然中国的大众文化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人民性是中国政治状况在大众文化中的突出特征。人民大众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处于主体地位,他们的意志和追求决定了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他们也是大众文化服务基本对象,这个特点给中国的大众文化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吸取、借鉴西方大众文化形式、载体的同时,从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国情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创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吸引并推动了社会大众的文化参与。[1]比如,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节目,是对我国人民大众影响力最大的大众文化形态,其中即有为中老年观众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家庭伦理剧,又有以年轻、高学历、高收入的青年观众为主的真人秀节目,还有小朋友喜爱充满童趣的少儿节目。电视文化在节目制作中将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的需求都加以考虑,所以吸引了极大的关注度。现今的大众文化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历史沉积物。世界范围的每个种族和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这些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与行为准则。这些文化经过代代相传,成为这个民族整个发展的历史见证。现代社会里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其原本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传承与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离不开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生成方式和存在方式的核心内容,大众文化从作品形式到内容选取都来自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的汲取。中国的大众文化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民族特性主要指大众文化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点,发掘民族文化资源,采用民族语言和风格,反映现代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2]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的大众文化的确为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一面弥足珍贵的镜子,通过镜子人们可以从交流与对照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使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少走弯路,并从西方的大众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有用的营养。但是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又不能绝对的西方化,这不符合中国的文化发展环境。比如,1985年,美国的摇滚乐歌手乔治·迈克尔来华演出,当他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全力演唱受西方社会欢迎的摇滚歌曲时,台下的观众安静一片,完全不兴奋。事后乔治·迈克尔感叹地说,“这是我一生经历的最艰难的一次演出,我无法相信那么多人会如此安静”,其实不是当时的观众故意冷落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歌手,真实的原因是乔治·迈克尔的西方摇滚乐内容和思想与当时中国观众的生活感受完全不兼容,中国观众无法理解这种音乐中的所体现的内涵。所以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其它文化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照搬照抄。
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实际上就是中国大众文化强烈的民族特色。如何发掘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是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大众文化本土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过去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所形成的尊崇人伦,重情谊,崇礼仪的文化模式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标准,人们心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心理积淀无法从生命中抹去,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产品,在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不去考虑大众的社会心理基础和价值取向是不可能的,同时大众文化也不可能快速占领文化市场,中国的大众文化也就不会显现出这样鲜明的民族特征。
中国大众文化的民族特征更多地体现在大众文化发展的本土化过程中。任何文化形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外来文化必须本土化才能扎根并得到发展。而中国的大众文化的本土化过程绝不是移花接木式的改造,而是把它植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一方面,运用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创作方式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进行发掘和改造,使之在现代社会成为大众文化的素材。例如,近年来电视屏幕上常兴不衰的历史剧、清宫戏就是运用了现代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对历史题材进行的再创作,《三国演义》、《康熙王朝》、《妈祖》等皆取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或民间文化。中国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小说类型,最能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特色,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用力最深,体现在他对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古典诗文词曲、琴棋书画无所不知,他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与其人生感悟融汇在一起,成就了他的武侠小说盟主地位,他的十四部小说作品依次被拍摄成影视作品,受欢迎的程度广泛深远。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继承并发扬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形式,并赋之以现代生活的内容气息,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例如,近年来华语流行音乐中出现的“中国风”现象也是将西方的流行音乐元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对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中国风”是2005年起以周杰伦、王力宏等为代表,以西方节奏布鲁斯音乐风格为主,在创作手法上加强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作品中蕴含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能引起听众心理共鸣的流行音乐作品。“中国风”中的民族符号是指所有能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比如作品中使用的民族乐器配乐,歌曲中包含的戏曲唱段、歌词中的古典诗词及作品中营造出来的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是第一首中国风的歌曲,这首歌完全是中国民族调式,因此这首歌也被称为“新民歌”。堪称经典的当属王力宏的《花田错》,作品在乐曲配器上使用了多达9种乐器,歌唱技巧也根据曲风来变化,将京剧、说唱乐、节奏布鲁斯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古今中西杂糅的现代风格。周杰伦的歌曲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借鉴上也多有创新,他将民族乐器的使用、民族曲式的学习借鉴与古典诗词风格的歌词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风格调的流行音乐。在《东风破》中,采用了仿古小调曲风,使用了琵琶、二胡独奏,使歌曲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和传统的文化意味。《菊花台》更是一个民族色彩极浓的歌曲,葫芦丝、古筝的伴奏和典雅的歌词被周杰伦忧伤的演唱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有通俗小说中的现代言情小说,其原型可追溯到明末的才子佳人小说,这种小说继承了才子佳人小说把个人、家庭与社会相联系的特点,歌颂纯洁健康的男女爱情,以“郎才女貌”代替传统的门第、富贵的择偶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