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亚文化风格: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及其象征性抵抗

青年亚文化风格: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及其象征性抵抗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亚文化具有抵抗性,风格化就是其具体表现。[23]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为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提供了理念支持和商业展示平台。惊世骇俗的青年亚文化以特有的奇装异服、怪异发型、首饰、不同元素的混搭等风格,借用的符号往往都是来自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符号或商品,这些商品被亚文化扭曲或抹除了其原有的意义。青年亚文化实践将其隐秘信息“铭刻在风格的浮夸表面上”,进行“象征性的抵抗”。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它是指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们在由未成年阶段向成人阶段转变所特有的心理、角色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但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结婚年龄早,成人社会影响力大,青年亚文化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能在一些文艺作品中间接找到些痕迹。

青年亚文化在二战后有了突出了表现,西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逐步富裕,社会阶层日趋多样,社会问题日渐复杂,社会思潮日渐自由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亚文化一开始就充满了青春期的叛逆色彩,中产阶级家庭长大的富家子弟为了反抗主流文化和高雅文化,他们着异服、剃光头、开飞车、嬉皮士、重金属音乐及沉溺于毒品世界等,表现出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对这种青年亚文化的解读中,可以认识到一种对于英国主流文化“仪式抵抗”的文化意义。

(一)亚文化的特征

亚文化是指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既与主流文化相对、关联,又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丰富、一种补充。任何一个社会阶段,除了主流文化外,都包含着许多许多亚文化,每个社会个体成员都会在若干个亚文化中发挥作用。亚文化的存在让社会文化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存在,不再单调枯燥。

费斯克认为:亚文化是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他们同身处在社会与历史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20]根据这一释义,可以得出亚文化的特征:

亚文化具有边缘性。从亚文化的英文前缀“sub”意识着“附属、边缘、次要的或地下的”等含义。因此,亚文化多处于边缘和弱势的位置,西方青年亚文化以“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愤怒的青年”、摇滚族、朋克、嬉皮士为代表,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则以摇滚乐、王朔小说、恶搞文化、行为艺术、粉丝群、动漫迷、段子、短信文化、快闪族等为代表,他们都是某个边缘群体在符号领域里对主流文化的反抗,是另类的少数人的文化。

亚文化具有抵抗性,风格化就是其具体表现。亚文化所代表的对霸权的挑战就是间接地体现在风格中,风格是文化认同和社会定位得以协商与表达的方法手段,是赋予群体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强有力途径。资本主义国家亚文化的风格通过衣着、外表、声音、行为等符号得以展现,其奇装异服、怪异发型、“伤害身体”(穿孔、纹身)等诸多彰显怪异的风格,实际上是对抗资产者“目的——手段”的资本理性,与循规蹈矩、千人一面的资产阶级的生活和道德观念划清界限。风格是亚文化群体的标志,它也涉及某些事情如何去做,是“文化认同与社会定位得以协商与表达的方法手段。”[21]亚文化的抵抗采取的不是极端的破坏性的行为,而是主要体现在消费文化方面,通过一些活动来创造新的文化形态。

亚文化具有的特性,让其与青年群体之间拥有天生的亲和力。青年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社会主流文化的继承者,但是青年在社会上并没有具有完全的话语权,在社会上也是处于一种“亚”状态,所以青年群体里有着程度不一的反抗主流文化的意识。

(二)大众文化与青年亚文化

大众文化自诞生起就一直以亚文化的形态出现,现代社会的多元发展趋势,不同的文化势力都处于均衡状态中,主流文化借助政治权力成为秩序的“统治者”,一直是各种文化的制约者,对于大众文化更是如此,但今天的主流文化绝对不可能独占所有的文化资源,大众文化对于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拥有潜在的影响力。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众文化与青年群体之间具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风靡西方的青年运动使大众文化有了自己的独特标志——摇滚乐、迷你裙、牛仔裤。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国民素质教育的发展,后工业消费时代的来临,青年群体已成为一个具有自己鲜明特征的文化群体。大众文化成了青年自己的亚文化语言,大众文化与青年文化的“异质同构”,加上无所不能、无孔不入的现代传媒的介入,加速了青年文化的社会化进程。

大众文化格外青睐青年群体,大众文化与青年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年亚文化在几乎所有的大众文化样式中都有表现,而青年亚文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但与大众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大众文化中总是能够滋生和培育出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亚文化。[22]青年亚文化要形成反叛性、抵抗性的风格,往往要依靠、借用大众文化的符号。同时青年亚文化也对大众文化产生剧烈的影响,大众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进行收编,在剔除其中的危险因素后进行大量复制,利用青年群体对青年亚文化的认同赚取丰厚的利润。[23](www.xing528.com)

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为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提供了理念支持和商业展示平台。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惊人,大众文化具有的愉悦性、商业性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惊世骇俗的青年亚文化以特有的奇装异服、怪异发型、首饰、不同元素的混搭等风格,借用的符号往往都是来自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符号或商品,这些商品被亚文化扭曲或抹除了其原有的意义。可以说,青年有意地脱离既存秩序和观念对他们的束缚,根本不想如父母希望的那样介入社会,他们拥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个性理念,在大众文化那里找到了能突出他们个性的物品,并用来建构青年文化的风格。青年亚文化实践将其隐秘信息“铭刻在风格的浮夸表面上”,进行“象征性的抵抗”。他们在文化观念和社会观念之间,以及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预设了一种内在的关联,这种在文化符号领域做斗争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文化变革,是一种温和的协商的风格展现。

以现代的服饰为例来分析:现代青年通过对当下流行服饰的追求来体现他们的风格。青年们越来越无视曾经象征着秩序和规范的西装、衬衣、领带、长裙等传统的服装,开始穿能够充分展现他们个性的剪了裤腿的牛仔裤、T恤衫、超短裙、露脐装、比基尼等服装。青年们对原来能体现出身份地位的中规中矩的服装的羡慕转向了对充满活力的动态和个性化的追求。而作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服饰,借助于时尚先锋的理念,推翻了原有的服饰语言,去追求青年的时尚,不断创造流行来引领青年的服饰风格,并对青年们的先锋服饰风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出现的“哈韩”、“哈日”现象是青年亚文化的典型,青年们对韩日剧和流行服饰等的热情一再爆棚,实际是对自身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产生了抵触。大众文化引发青年做出一种对于主流文化规范有意识反抗,变成了一个拥有宏大场面的介于有意识和无意识间的文化运动。

相应地,现代大众文化也会从青年亚文化那里汲取灵感和资本,进行复制和大量生产,开创流行的时尚。当社会上形成新的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后,它很快就会被大众文化转化成一种新的消费风格,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以摇滚乐为例,唱片公司对摇滚乐文化进行挖掘、包装和宣传,完成对此种亚文化的收编,然后在市场上大批量推出这些唱片时,也因为迎合青年消费的兴趣从而获利。大众文化从中拓展和强化了青年亚文化的先锋性格,对既存社会价值观念进行逃避,从而使社会中的性格类型逐渐趋于多元和开放,反对那种过分封闭守旧的性格特征,打破了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固有模式。[24]

(三)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分析

随着现代青年群体自主性的不断加强,大众文化会助长青年们更为极端的叛逆。大众文化本身的特征会助长青年亚文化性格,经常表现出一种叛逆思维与行为。14岁到20岁是青年个体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年是半幼稚半成熟的主体,已经拥有了自主选择能力和意识,经常通过创新文化方式来反叛原有文化,通过反叛来认识自己,并被同代人的价值认可。这种反叛是以拒绝、排斥为其性格特征的,但他们对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的否定态度也相当强烈的。

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群体经常是“老师”、“知识分子”、“父母”,他们拥有主流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现代青年的反叛性格对老师和父母自身以及所灌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缺乏信任感,无法认同来自主流社会文化对他们的角色期待,经常对主流文化进行否定,通过否定来逃离,通过逃离来确认自我。[25]

知识分子向来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的天然承担者,但是现在他们却成为许多青年质疑和否定的对象。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经验不认可,他们根据现实社会的物质导向去选择自己认可的社会价值。2012年10月哈尔滨环卫局面向社会招聘458个清洁工,报名人群中有三千余人拥有本科学历,29名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最终7名硕士生被录用,一时间硕士生选择做清洁工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生属于学历层次较高的人才,国家培养出一名研究生,从小学入学到研究生毕业,历时十九年,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最终没有从事相应的科研工作而是去“扫大街”,这实在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不被主流文化价值认可,引发社会的争议。硕士生选择做清洁工,虽然受到近年来高学历就业难的影响,是被事业编制的稳定待遇所吸引,宁愿去过扫大街的编制清洁工日子,也不愿选择清苦的科研之路,实际上是一种对于主流文化价值的逃离。现在职场中“跳槽”的青年人越来越多,“跳槽”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排除经济因素的诱因这种“跳槽”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逃离,“跳槽”的青年试图用这种方式逃离来自社会主流文化对他们的角色要求,那就是要离开这种社会组织;或者即使仍在原单位,也会以特殊的方式摆脱单位组织对他们的约束,他们不参加单位内的政治组织或与组织保持一定的距离,时不时有些“越轨”行为,这是另外一种逃离的方式。

青年群体这种抵抗和逃离行为的出现有阗深刻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原因。心理学给出的解释是来自青少年的认同危机。[26]所谓认同,就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青春期是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从幼稚变为成熟的一段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也是最容易发生认同危机或混乱的时期。在不能或不愿解决问题时,为了解决认同危机,青少年热衷于寻求可以信仰的人、观念和偶像,醉心于对时尚的追求,试图另创一套新的价值系统。他们制造了各种风格,如狂热地追星,摇滚青年或光头族的奇特、前卫的着装等等,他们在一定的集体内形成一种集体的认同方式,以“圈内人”和“圈外人”作为标志,这些风格构成了各种仪式的抵抗。

从社会文化层面讲,青年亚文化是作为社会边缘的青少年群体抵抗成年人社会秩序的结果。按照伯明翰学派的看法,亚文化是社会结构矛盾(失业、贫穷、认同危机等)的产物,是发生在符号层面的对霸权和主流文化的抵抗。[27]青年亚文化想象性解决了社会文化中的问题和矛盾,为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社会病灶提供了象征性的“解决方案”,但这种抵抗最终无法解决实际问题。[28]中国的网络亚文化《做人不能太CNN》、《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傻》等网络改编歌曲都是典型的亚文化,它们通过符号想象“解决”了许多社会里存在的问题,如西方霸权、腐败蔓延等,但这只是他们的想象而已,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在文化成为社会主导的时代里,只要社会的荒谬继续存在,只要权力结构还有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亚文化就会异军突现。

综上,青年亚文化是通过自创风格的方式来挑战主流文化,具有极强的反抗意义。青年亚文化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社会文化矛盾,表现出被主流文化忽视的处于弱势群体的情怀,同时也是这个群体以自己的行为方式表现自己情绪的一种渠道,也可以理解为这个群体采取的对自我价值的一种保护,客观上却在想象层面上解决了需要解决却难以解决的社会矛盾,无疑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