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征分析: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逃离

特征分析: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逃离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逃离主要表现出如下的特征:(一)注重形式的娱乐狂欢化娱乐性是大众接触和消费大众文化的主要目的。大众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大众文化的娱乐性需求有所加强,多数大众接受大众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娱乐消遣。所以市民的情趣就成了大众文化刻意满足的对象。尤其是当他们意识到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时,会积极地利用大众文化提供的资源,赋予其新的意义,消解来自外在大众文化的压力。

特征分析: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逃离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逃离主要表现出如下的特征:

(一)注重形式的娱乐狂欢化

娱乐性是大众接触和消费大众文化的主要目的。大众文化制作商深谙此道,所以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主要围绕着娱乐性来进行。现代社会人们休闲时间的增长,不仅为人们享受大众文化提供了时间保证,而且还提供了思想空间。正如马克思所断言的:当人们“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短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9]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是满足大众闲暇时间文化娱乐需求的最好选择。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各种服务需求,从购物、旅游、娱乐、健身、游戏、休闲等无所不包,同时大众文化消费的种种诱导,明星示范及炫耀性消费更深地刺激着大众的神经,可以说,现今文化主宰着一切,文化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它不仅仅是知识象征或道德含义,同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众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大众文化的娱乐性需求有所加强,多数大众接受大众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娱乐消遣。因此世俗化的大众文化不再关注主导文化的宏大叙事,不去思考终极价值和理想,而是更注重个人充满酸甜苦辣的日常生活。所以市民的情趣就成了大众文化刻意满足的对象。于是大批量的、各种眼花缭乱的文化产品——影视剧、娱乐节目流行歌曲、通俗读物等占据了大众的闲暇时间,它们浅显通俗、不需要费脑筋也不需要思考,一切都被吸纳到消费的快感中。如时下流行的相声、小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博大众一笑,而其中的内涵却没有深刻的所指,可就是这种毫无深刻意义的娱乐形式却受到大众颇为明显的欢迎,不得不说文化本身就不完全是严肃的一面,欢乐也是文化本身的一种表现。在大众文化中,大众让自己沉沦于娱乐带来的狂欢,满足于娱乐带来的放松和愉悦,而人们一旦纵容自己的欲望,陷入娱乐的狂欢中,就会放弃了自己对于本真存在的思考,其实对于真实世界就是一种逃避。法兰克福学派曾说过:“快乐意味着什么都不想,忘却一切忧伤。……快乐也是一种逃避,但并非如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对残酷现实的逃避,而是要逃避最后一丝反抗观念。娱乐所承诺的自由,不过是摆脱了思想和否定作用的自由”。[10]

(二)选择沉默来回避文本的意识形态性

大众文化是以现代大众传媒作为传播载体的。大众传媒作为交流媒介有着自身的特点,它与面对面的交流有着根本的不同,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双方处于一种信息互动状态,在信息交流中双方资源的占有是基本平等的,在技术上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交流者可以互相提问,并随时观察对方的反应再做出回应。但是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实际上是信息的单方向地传播和扩散,接受者很难对它立即做出回馈性的反应,或者根本无从表达不同意见和见解,而只能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和符号,实际上就成为大众传媒单方面控制大众文化的传播。(www.xing528.com)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四通八达,伸向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的娱乐和休闲都被大众文化规划和引导着,普通大众的闲暇时间被铺天盖地的现代大众文化产品紧紧地包围着,而现代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符号产品的大规模复制和单向的传播和扩散,使大众消费者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接受抑或不接受,比如,只要走在街上,林立广告牌,路边的灯箱,公共汽车的车身、建筑物、大型的电子屏幕等都在传播着同样的内容;只要是生活在现代城市之中,目光所及之处室外广告无处不在;回到家里,打开电视,反复滚动播出的广告、娱乐节目,电视剧也在不断地向大众灌输或暗示关于生活方式和消费的象征意义。现代社会,容不得人们选择喜欢还是不喜欢,大众的生活已经被大众媒体深度占据,各种大众媒体信息充斥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生活,人们完全不能摆脱大众文化,大众的意愿在这种文化传播中被忽略不计了。但是当人们意识到广告暗示和隐喻的虚假性的时候,就会产生厌恶情绪,而有较多反省意识的人,对于大众媒介制造的文化产品如“轰动新闻”、娱乐焦点保持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对于大众趋之若鹜的社会普遍流行的东西,选择以不回应作为一种反应的方式,成为“沉默的大多数”。[11]

(三)积极建构新的文本意义

大众文化是一种生产意义与快感的领域,大众文化作品中各种意义相互对峙,相互冲突、相互交织,永远都充满强与弱、控制与反控制、抵抗与反抵抗等各种可能性。[12]大众文化影响大众价值观的过程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大众不是被动地被媒介支配,他们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在接受大众文化的过程中,大众通常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模式,对大众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做出自己的判断,对自己有利的观念会选择认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观念可能不去理会,或者干脆用已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来抵制和解构。

尤其是当他们意识到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时,会积极地利用大众文化提供的资源,赋予其新的意义,消解来自外在大众文化的压力。[13]比如,大商场、超级市场为销售商品给大众提供了吸引眼球橱窗展示,舒服的休息沙发,方便的试衣间等,但实际上超过80%的逛百货商场的人们只是利用商场提供的这种便利来展示一下个人不同的形象,最后真正购买的消费者也会货比多家才最后决定购买哪种;在肯德基麦当劳快餐店里,为了吸引人们来消费,开辟了小型儿童游乐设施,但实际上,孩子们更多是对游乐设施更感兴趣,多数家长只是买上一点食物或者什么也不买就带着孩子在店里玩,同时还出现了母亲与孩子及老人在极冷或极热的天气里,享受着消费着店里提供的暖气或冷气。这样的情况在观看电视时更加明显,“电视是一种复杂的、充满矛盾冲突的文化媒介,一方面,它是为少数人服务,提倡少数人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它又在为我们整个阶级社会中占绝大多数处于受支配地位的各种群体倡导相反的、不妥协的、或者至少是不同的文化资本。”[14]数以万计的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大众传递着大量的电视节目信号,人们通过个人的喜好来控制电视的播出频道,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人们喜爱的节目中插入大量的广告,大多数人都会通过手中的遥控器来转换频道,避开那些不喜欢的节目,这就是大众在观看电视时自主性的表现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