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途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实现途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文化形式,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宣传主要通过教育和各种新闻媒体来进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媒遵循着政治权力的要求,通过选取的报道内容、报道所用语言及报道的形式,最终对大众形成思想渗透和价值引导,达到意识形态大众化的目的。大众文化对政治事件的影响是隐蔽的,政治事件主要与大众传播媒介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为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提供了有力的

实现途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大众文化承载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吸引着现代政治权力的兴趣,国家政权只有掌握大众文化发展的引导权和控制权,规划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制约大众文化自身发展的负面效应,把大众文化的发展引导到与国家主流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方向,才能更好地实现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控制。

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文化形式,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宣传主要通过教育和各种新闻媒体来进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传媒话语权

媒介的本来意思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在传播学的语境里,媒介也称为“传播媒介”。美国的传播学家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24]大众传播媒介是更为严谨的专业概念,“大众媒介”、“大众传媒”等则是它的简称。大众传媒指的是传播途径上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25]具体可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等等。

大众文化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与大众传媒携手并进的。今天的大众文化更是前所未有地依赖着大众传媒,没有大众媒体,就不可能有现代的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本身具有的物质和精神混合的特性,精神形态是它的内核,也是能与大众文化所共生的部分,大众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成功地抹去了文化特权,推动了文化多元化、民主化的发展。现代的大众传媒已经远不只是传递信息、记录和见证社会历史的角色,而是深度地参与人们的一切日常生活,并左右着日常生活的内容,大众传媒已经扮演了一种权力控制者的角色,它从产生的时候就介入到政治活动中,大众传媒为政治力量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

大众传媒具有很多功能,如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等,但同政治关系的强化是它功能中的重心部分。鲍德里亚说过,“后现代社会中的媒介已经失去了组织交流和传递真实信息的功能,媒介被拟真所笼罩,成为拟真的工具,它对个体和社会的控制使其成为社会体制的一部分。”[26]大众传媒作为社会资源,是隶属于国家的,所以大众传媒成为国家行使政治权力的工具,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大众传媒向大众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以及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引导着大众和政治力量关注或忽视某些问题。大众传媒能够决定话语的强弱、时空,选择不同的话语,从而影响社会的舆论,对政治权力的社会化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大众传媒遵循着政治权力的要求,通过选取的报道内容、报道所用语言及报道的形式,最终对大众形成思想渗透和价值引导,达到意识形态大众化的目的。在这种意义上,传媒才真正体现了它的意识形态控制的威力。大众文化对政治事件的影响是隐蔽的,政治事件主要与大众传播媒介密切相关。大众媒体表面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与统治阶级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虽然不是直接的,但非常关键。“统治集团的命令和评论结构,非正式地社会化到单一角色之中,统治观念沉积到文化意识形态中,所有这些都保证了在媒体之内,它们以统治的方式进行的不断再生产。”[27]这就强调了大众媒介的意识形态控制作用。

美国研究控制问题的专家布单德认为,任何社会的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护秩序和增强凝聚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与完整,因为意识形态的混乱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所以在大众传媒社会里,所有的大众传媒因其具有强大的力量而被国家政权阶层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谁控制着传媒,谁就能控制着国家。充分利用好大众传媒,能更好地维持社会秩序,保持意识形态的一致,是当今政治力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但是这种手段对大众的影响并非是强制的、表层的和外在的,而是非强制的、深层的和内在的。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可以承载不同的内容,因此,关键在于大众文化的生产掌握在谁的手中,大众文化传播的内容是否真正符合大众的根本利益。[28]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现代传媒,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冲击第三世界国家意识形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掌握着互联网绝对优势,通过信息技术的高位优势控制着文化的价值导向,这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隐蔽的新特点。意识形态依托信息和通讯系统而广泛传播,形成了舆论控制和政治影响,这正是信息社会的特点。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势不可挡,大众媒体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让人们在大量的信息、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下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众媒体就必须充分地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的作用。在网络意识形态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日益明显的同时,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始终把持全球化霸权,他们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自我经验上升为全人类经验,自觉地占据了精神生产的制高点。[29]他们通过其掌握的强大的媒体传播力量,把自己塑造成为维护世界正义和平的“救世主”,而把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国家丑化为“邪恶”的代表。在国际传播中,话语权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灌输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依据社会思潮和个人思想品德变化发展的规律,由社会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进行的,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30]在实施意识形态控制力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软性力量,是一种国家“软权力”。“软权力”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导向力来左右大众的认识,引导大众或者自愿,或者至少不强烈反对地做着社会、国家要求做的事。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软权力”对大众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对抗性的,一般不会遭到教育客体的抵制和反抗,甚至会得到教育对象的“欢迎”。[31](www.xing528.com)

对于任何处于执政中的国家政党来说,都不会放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着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建立和巩固现有社会秩序的有效工具,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控制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大众的教化来巩固国家的政治统治,对于大众的价值观念的教化只是手段,而维护国家的政治统治才是真正目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生命线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为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在任何时候它都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导向保持一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进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依据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而设置,培养学生按照国家意志和文化来理解自己和社会,同时还要服从和服务于意识形态发展斗争和建设的需要,促进意识形态控制的自觉性,不断使意识形态的社会化、个体化和现实化走向深入,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朝着有利于其统治地位的巩固而发展。[32]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不断升华人们在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并上升为新的理论,进一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采取更加有效方式进行。[33]大众文化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载体

大众文化产品中蕴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当大众接触大众文化作品时,通过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影响完成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实现对大众意识的控制。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品出现在普通大众的视野里,产品本身具有的世俗性、娱乐性特征,成为吸引普通大众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现今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吃饭穿衣一样,大众已经不能适应缺席大众文化的生活,大众文化就像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道甜品,让人们总是惦记着、回味着。进而对于大众文化产品携带的各种价值观念,也就没有那么强的反感和抵触,当大众文化进入大众的生活时,大众对其所包含的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就不自觉地接受了,并且通过反复的信息强化,内化为大众自身的内在精神要素,成为他们理解社会的经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于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传播的趣味性强的大众文化作品,在娱乐的同时,将教育因素也纳入进来,能够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潜移默化中使大众接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

(三)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一定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都是由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作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价值观念就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有的文化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道德以及大量的艺术作品等。因此,要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就必须要加强文化建设,而文化产业化发展就是重要的渠道。

泰伯认为,文化产业相当于“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20世纪,声、光、电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推动文化的生产以产业化的形式进行,现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个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后,其发展之迅猛,更是史无前例,成为当代经济产业的主体和人类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象征。

文化产业本身具有特殊性,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或文化服务,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而获取利润的法人文化企业的集合体。文化产业是文化的经济化形态,是文化经济的存在形式。文化产业基本的特征是文化产品以先进的科技为依托,将其个性化创造纳入到标准化、模式化生产程序中,形成了批量的生产和复制。[34]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体现,更是帮助大众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不可或缺的渠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软权力的文化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对经济的渗透,产品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大,而物质形式的价值比重相应地下降,在新增的社会财富中,文化性产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要求它遵循市场机制,必须按照经济规律生产出具有价值的产品,保证产业的经济利益。同时文化产业又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特点,这是由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文化产品的内容主要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服务于大众的意识形态。文化产品和服务蕴含的文化内容凝聚着价值观、思想、意识和意义,同时容易为大众接受的文化形式具有更强的引导性,因此,进行文化产品消费和享受的过程也就是被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观、思想、意识和意义所启发、所影响的过程。进一步地说,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教化人民的观念、思想、意识、行为,并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安排。正如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所说,社会大众所获取的,对于某种社会制度的观点和价值观念,不是通过高深的理论获得的,更多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获取的。[35]

大众传媒因其具有强大的力量而被国家政权阶层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对大众的影响并非强制的、表层的和外在的,而是非强制的、内在的和深层的。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众的思想和观念。这种控制的途径使人们感觉到的是自由和自我选择的,但这样的控制一旦发挥作用,对人们内在思想的影响将是深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