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析与批判的过程中,意识形态是最难把握的概念之一。马克思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其内涵常有显著的差异,给今天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造成了理解上困难,但仍无法掩盖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人类社会历史研究中展现出的重大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界定过“意识形态”的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共有三层不同的含义:
一是从否定的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时所使用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著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了“意识形态”的概念,批判了费尔巴哈、施蒂纳所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出青年黑格尔派颠倒存在与认识、生活与观念关系的错误的意识和空想。这里意识形态被马克思赋予了两种最基本的含义:错误的意识和空想、幻想。
二是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这里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在使用,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实际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称的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不同的社会的构成因素,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已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科学的意识形态要义所在。(www.xing528.com)
三是作为掩盖物质利益和真实动机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为特定阶级或阶层的政治合理性辩护关于自身利益存在合理的观念体系。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例,资产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不仅需要把其利益合法化,通过知识、观念和信念等形式保证这种利益的实现,而且从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掩盖统治阶级利益的狭隘性,宣称这是为社会每个人而实现的普遍利益,是“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体现,通过宣传灌输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所以,马克思称之为具有欺骗性“虚假的”意识形态和“虚假的”观念体系,批判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论,是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它有如下的特征:第一,意向性,意识形态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它能以某种方式反映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个方面;第二,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的历史,它是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发展而出现的,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换是意识形态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第三,意识形态带有阶级性,本质上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第四,意识形态带有虚假性,它总是企图掩蔽或扭曲现实关系;第五,意识形态主张“观念统治着世界”,任何意识形态都不是凭空地形成起来的,总会从传统的仓库里择取某些和自己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观念材料,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选择传统、改铸传统;第六,相关性,各种意识形态不是孤立地向前发展,它们在发展中既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相互排斥;第七,先导性,意识形态并非完全是消极、被动的,旧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和变革起着阻碍和滞后的作用,新的意识形态则成为新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先导。[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