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定义与概念

探讨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定义与概念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学者们从各学科的视角来探寻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迄今可找到两百多个关于文化的概念。这种含义很快和文学、艺术和科学等称为文化,这时的culture又包括了文化修养的意思。(二)大众文化的概念大众文化是一个来自西方语境中的概念,但在中国许多大众文化研究者总是把大众文化当做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在使用。那么在进行大众文化研究之前,弄清大众文化概念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探讨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定义与概念

大众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大众文化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梳理,只有厘清了概念,才能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对于文化这个概念,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有一句名言“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不断扩展它的意义,直至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成为同义的。”[2]在界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问题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更不能忽视概念在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一)文化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个极其复杂、源远甚薮的概念。学者们从各学科的视角来探寻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迄今可找到两百多个关于文化的概念。虽然这些定义不能统一起来,但是仍然能找到某些内在共同的东西。

从词源上讲,“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贲卦》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与“化”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教化之意,南朝齐时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晋代束广晳在《补亡诗》中说:“文化内揖,武功外悠”等等,这些讲的是教化人心的意思,教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化者的内在修养,重点指向是人的精神方面。同时作为教化的文化出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各方面的行为与规范中,也体现出当时社会管理者对于文化抱有更多的期许,这一点对于今天来理解文化的含义很重要。

西方语言中culture一词最接近的词源是拉丁文cultura,原主要意涵是种植、耕耘的意思。后来逐渐引申到对人的内在思想和精神的训练、修炼、培养、教育,1852年,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使用了“精神耕耘”(mental culture)一词,用来形容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展现的实际成就,良好的风度。这种含义很快和文学、艺术科学等称为文化,这时的culture又包括了文化修养的意思。这一点,中西词源上文化的含义确实有相同之意。文化在本源的意义上是人对自身的教化,体现为心智、后天习得能力、道德、修养。

英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泰勒最早提出了具有科学意义的“文化”定义,他在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3]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概念的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雷蒙德·威廉斯归纳出文化概念的三种定义:第一,理想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4]这是欧洲传统式文化概念,这里文化已是指训练和修炼心智的结果和状态;第二,“文献式”的文化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象性作品的总称,以各种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第三,社会性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为艺术和学问中的有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5]这种表述比较宽泛,文化不仅指人类的优秀的知识和各种人类知识的记录,而且拓宽到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包括各种文化实践,这就拓展了文化的研究空间。美国文化学者詹明信也提到三种文化定义:一是指“个性的形成或个人的培养”;二是指与自然相对的“文明化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三是指与贸易、金钱、工业和工作相对的娱乐活动。[6]这一定义强调了后现代社会的特点,主要体现了詹明信的特殊立场:大众文化为主的日常生活的活动也是属于文化的范畴之内的。

现代汉语中经常从三个层面来解释文化,第一是指人的学问和内在修养;第二是指和教学、科研、创造等活动相关的方面;第三是指牵涉到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全部的社会活动领域,甚至涉及一个民族所经历的整个历史。这里的文化不仅和人类的精神活动相关,还和物质活动相关。[7]国内理论界关于文化涵义的理解,提出立体层次说,如平行的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硬文化与软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四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五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信息文化)等类型。

具体说来,不同时期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上对于文化进行理解和界定,但是综合地讲,他们对于文化的理解还是具有共识的:文化是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广义的文化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积累,它大致包括了物质、精神、制度、信息、行为等层面,在不同的层次文化中,精神文化最稳定的部分,它把文化塑造成特殊的部分,是文化的灵魂。狭义的文化是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精神财富,即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就包括在其中。

经过以上的梳理,对于文化的界域有所确定。本文中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包括了整个世界观,诸如哲学、道德、艺术、宗教、教育、社会习俗、民族和阶级的意识。精神文化是文化的灵魂,是人与自我意识关系发展的历史产物,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中,文化包含着意识形态,文化同时又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在深层的要求和体现的是文化的价值,而文化的价值又集中体现在文化精神之中。因此,作为精神层面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是任何其他力量和因素无法取代的。

(二)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是一个来自西方语境中的概念,但在中国许多大众文化研究者总是把大众文化当做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在使用。根本没有考虑到中西方的语境因素不同,那么这种简单地概念平移对于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是不可取的。那么在进行大众文化研究之前,弄清大众文化概念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大众文化是19世纪中叶伴随着西方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出现的。大众文化的英译有两种,“mass culture”(贬义)和“popular culture”(褒义)。马修·阿诺德最早提出的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与精英文化(high culture)相对应的,mass的含义用于指物时包含着大量,大堆,用于指人时为大众,底层群众。马修·阿诺德就认为,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反之,无政府状态就是工人阶级文化最好的同义词。[8]当时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精英们对于工人运动的发展存着蔑视,他的思路影响了后人,mass culture所指的大众文化就明显带有贬义的意味,指的是一种下层的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时阿多诺等也使用mass culture甚至是culture industry(文化工业)。1944年美国的文化批评家麦克唐纳的《大众文化理论》,坚决不愿意用popular culture,而采用mass culture,明确地带有贬义,他理解的“大众”(mass)是没有个性的、彼此之间失去精神联系的群氓。他依然把大众文化当成一种下层的文化。[9]伯明翰学派的雷蒙·威廉斯1958年在自己的著作《文化与社会》中,梳理了工业革命以来对文化含义的各种变化,他不赞成把文化理解为上层精英的专利,他认为大众文化应该是人民的,群众的。从此popular culture开始代替mass culture使用起来。[10]洛文塔尔等则是mass culture和popular culture混用,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完全舍弃mass culture而使用popular culture,这个用语的转变体现的是对大众文化评价的转变,即从否定大众文化到肯定大众文化的转变。

大众文化传播到中国后,关于中国语境中的大众文化陶东风和赵勇都做过语义上的探讨,但是对于翻译过来语义最终都没有脱离直白的表述,他们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把mass culture和popular culture这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都译作中性的“大众文化”。后来陆扬和王毅对此给出表述,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约定俗成指的就是popular culture,因为popular这个词,本义就是of people,是大众的、民众的,把它译作大众文化,比译作流行文化更容易接受。这种翻译是一个中性的翻译,代表了他们试图以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来描述大众文化的立场。而且,按照当下中国人的思想习惯,更容易把大众理解成“人民大众的”,这渊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大众化”的概念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关“大众”的表述。[11]但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大众”与中国语境中的大众是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所谓“popular culture”早已脱出世俗规定而有其特定意味和内涵,它既不是中国革命史叙述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大众”;也不是现今被主流排斥或边缘化作为草根阶层的“底层民众”。(www.xing528.com)

本文所指的大众文化完全是popular culture的对译形态。对于大众文化定义,不同时期的理论家基于自身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大众文化状况,对大众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分析,他们主要从哲学认识论、价值论及传播学心理学、审美论、功能论、生产消费和内在构成等八个维度切入大众文化的内涵本质,[12]试图对大众文化做出一个明晰的界定,因而大众文化的定义很丰富,主要有如下的说法:

第一个定义,最显而易见的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许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这是一个简单地依靠量化指标来界定大众文化的。

第二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简言之,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13]这个定义带有明显的阶级性色彩,就像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所指出,文化的高低之分通常被用来维护阶级的高低之分。

第三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自广场而非庙堂的民间文化。由生活在下层的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出来的,自娱自乐的表达,是一种本真的状态,没有得到高雅文化的待遇,只适合在广场演出,没有在被主流文化认同的庙堂上演出的机会。

第四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一种整齐划一的规模化、标准化的文化工业产品为标志的文化。[14]通过对劳动阶级进行心理意识、权力意志控制及制造虚假地消费需求,成为现实社会秩序的帮凶,成为资产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意识形态工具。

第五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自人民的文化。人民群众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来积极创造的、服务自身的文化。美国的文化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中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力量,由此提出要重新审视、理解大众文化,这是对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创性的一种肯定。

第六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社会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群体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这个定义来自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政治分析,拥护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文化与被统治阶级文化进行较量的力场。

第七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商业消费文化,是以缺乏辨别力的消费者大众为对象,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迎合大众品味的、大批量生产的文化消费品。

第八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融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界限的文化。后现代主义的学者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晚期,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界线已消失,逐渐兴起的是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与商业的相互渗透和交融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之间具有同质性,有时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同一个事物。

中国理论界的学者们对大众文化定义作过多种界定。金民卿认为,大众文化是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借助于传播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并由他们参与其意义的生产、流通、消费、反馈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15]王一川认为,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16]姚文放认为,大众文化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审美文化形态。[17]邹广文则把大众文化等同于“市民文化”,认为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18]

不同时期的理论家基于自身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大众文化状况,对大众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分析,由于理论家们各自的立场和分析视角不同,对大众文化的观点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大众文化的定义很多。大众文化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呈现出强烈的多义性与复杂性。撇开众多对大众文化的争论和界定,本书倾向于,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批量生产的,以文化商品生产为特征,通过现代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流通文化。[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