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从意识形态视角进行系统分析大众文化功能,从整体上来把握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本书将主要内容置于这样的结构中进行研究,即基础理论研究、理论思想的历史溯源、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和中国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四个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是对于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概念的厘定,这是进行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首要问题。掌握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以及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对意识形态的概念进行梳理和阐述,分析马克思语境中使用意识形态的含义和特征;最终要弄清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理论思想的历史溯源,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最初是来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大众文化形态本身与西方大众文化存有共性的特征,因此大众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影响。而纵观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最具代表和创造性的研究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国消费符号理论和英国伯明翰学派抵抗文化霸权理论,它们形成了大众文化理论的德国传统、法国传统和英美传统,是进行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思想资源。本书对三个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基础、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并对这三个学派理论进行意识形态功能的分析。根据三个学派的理论要点来看,大众文化既可以为意识形态控制提供力量和方式,也可以为大众的抵制和抗争提供动力和策略。[32]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每一种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都是形成于既定的历史语境中,是对当时现实问题的回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对于今天的大众文化发展仍是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只是需要辩证地对待优点和不足。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本书选取从政府、大众文化制作商、受众个体三个层面上进行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解析,从大众文化承载的意识形态控制、意识形态渗透、意识形态逃离功能三个维度进行具体研究。
首先,从政党维度来论述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意识形态控制是现代社会政治国家进行统治的重要方式,拥有文化领导权是执政的根本要求。通过必要而合理的主流意识形态控制是必需的,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团结向前的精神支柱。意识形态控制的关键就是采用哪种方式和渠道进行,而大众文化正是一种最佳形式。大众文化的作用途径是承载着统治阶级的观念由上而下向大众传递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文本形式所表现出的是规训受众的读者式文本,只是便于大众阅读,没有大众参与的空间,因此大众文化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为严肃的政治领域,具有强制人们接受的性质。[33](www.xing528.com)
其次,从大众文化制作商维度来论述大众文化的意识渗透功能。大众文化实际上是负载象征意义的符号文化,通过消费活动引发各种符号意义的流动,使得消费文化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体制内部,形成文化霸权,这时大众文化的作用途径也是单向的,是自上而下传递的,而文本形式既有读者式文本,又有作者式文本,大众文化表现出来强大的意识形态渗透性,大众可以保持沉默,只来接收,不作回应。这样也可以瓦解大众媒介所携带的意义,颠覆大众文化的霸权。[34]
最后,从个体维度来论述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逃离功能。新时代的大众文化是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一种新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大众自己积极能动的选择,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大众文化所传播的是流行文化,大众可以根据个体的理解进行解读,因此大众文化具有抵制霸权的作用;伯明翰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作用途径是由底层大众自下而上地传递的;文本形式是鼓励参与创作的作者式文本;大众文化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是娱乐的,它具有对主流意识形态逃离和规避的性质。[35]
中国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建设部分,最重要的是能够系统的、在可操作性的层面提出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将大众文化融汇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脉络之中,充分发挥国家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作用,借鉴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结合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大众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是作者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