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网络群体动员的特点

分析网络群体动员的特点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近年来的网络群体事件来看,其生成模式主要有四种:“网络舆论引发模式、网络谣言泛滥致群体事件恶化或失控模式、利益受损群体利用网络发动模式、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酝酿发起群体事件模式”。(二)网络群体事件的动员方式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必然不可缺乏一个群体动员的过程。在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舆论的中坚力量。

分析网络群体动员的特点

关于网络群体事件的定义,揭萍和熊美保认为,“网络群体事件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中人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利用网络进行串联和组织,公开干扰网内网外秩序,干扰网络正常运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139]但这个概念把网络群体性事件局限在具有消极影响的事件范围内,存在片面性。杜骏飞认为,“网络群体事件的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它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受组织的,可能是有序、健康的,也可能是无序、不健康甚至是非法的。”[140]这个概念把网络群体事件认定为一个舆论传播过程,同时把积极、消极影响两个方面都包含进来,较为合理。

网络群体性事件可以理解为为数众多的网民通过自下而上的“发帖、浏览、加精、回帖”行为汇集成了大规模、多形态网络舆论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影响力量,从而使网络群体事件经历从社会事实的变动、网络舆论发酵、群体事件高潮爆发,再到网络与现实世界的勾连等各个环节,出现了线上线下、网内网外的全方位、高度持续、多方复杂的互动和演化过程。

(一)网络群体事件的生成模式

网络群体事件发端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总体来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上的一个帖子、一条微博或一篇博文等引起的,结果一呼百应,参与人数迅速增长;另一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新闻事件当中,网民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将新闻内容广泛传播,引起极大关注从而引发群体事件。[141]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7厦门的PX事件,以及2009年初云南的“躲猫猫”等事件看,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端大多属于上述两种类型。

网络群体事件并非一触即发,多数情况下,部分参与者基于某一载体或者利益诉求通过舆论造势吸引越来越多的网民集合,最终才能形成一个“网络群体”。从近年来的网络群体事件来看,其生成模式主要有四种:“网络舆论引发模式、网络谣言泛滥致群体事件恶化或失控模式、利益受损群体利用网络发动模式、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酝酿发起群体事件模式”。[142]前三种模式较为普遍,第四种模式由于我国网络“防火墙”的存在,较难成气候。

(二)网络群体事件的动员方式

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必然不可缺乏一个群体动员的过程。郑满宁认为,微博的群体动员的指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社会化媒体技术平台在微博虚拟空间有意识地传播诱导性信息,诱发意见倾向,从而获得其他微博用户的支持和认同,并鼓励、协调和指挥受众在现实社会进行聚众集群行动的行为和过程。[143]放宽到网络媒体这个视角来看,网络群体事件的动员主要体现为网络舆论从没有到开始出现到发酵再到大量扩散的整个过程,而参与的群体动员者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组织。

与“一对一、面对面”的传统动员相比,网络群体动员所针对的客体是不确定的,主要以文字、图片、音频为载体,多采取的是情感动员方式。情感动员是一个互动的情感过程,是动员主体运用特定的情感表达策略来运作情感,促使动员客体和自己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以唤起他们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结合孙志刚事件、“躲猫猫”事件、“大连PX事件”和“雷政富艳照事件”等具体案例来看,情感动员主要有情感共鸣策略、戏谑策略、恐怖策略和诉诸理性策略等方式。(www.xing528.com)

(三)网络群体事件的动员特征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与其动员特征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44]

第一,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和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极易成为网络热点议题的对象。这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公权力部门的行为极易对公民的生活产生消极的权利干涉,公民无路可诉,只能在网上发表意见。

第二,流言广泛传播,难以进行有效控制。这主要是网络群体聚集的偶然性所致,很多发表声音的参与者并非线下的实际利益受害者,甚至有些属于谣言制造者,他们的言论的只是为了加速事件的演变。此外,网络信息最初的传播阶段呈现“碎片化”模式,舆论监测部门很难捕捉到这些细屑,只有等群体事件形成一定的模式后才能被控制。

第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在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舆论的中坚力量。例如,微博大V们较易成为主导者,这些人拥有很多“粉丝”,一旦他们发表意见便会被迅速转发,从而把影响扩散到线下行为。

第四,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和情绪化倾向。由于不同参与者对事件的关注点,价值观也不同,网络信息传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正如勒庞(Le Bon)提出的“非理性感染理论”所描述的情况,“个体参与者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其独立的价值判断已不存在,非常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情绪和行为的暗示和影响”[145]。大部分舆论都只是网民的心理情感宣泄,由于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对偶然的信息获得者来说,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证,极易受到情感渲染。

第五,低成本、交流直接、效力高。网络动员发生在虚拟世界,不需要场地费,而且目前法律上对其也没有相关的审批、申请机制。一旦帖子、状态发表,关注者就可以迅速回复,不受时间限制,这种高效率是传统动员无法企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