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现代性思想的社会背景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个大视域下发展起来,在整个西方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中,战争、独裁等弊端逐渐显现,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大行其道,为了对抗这一缺陷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了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冷战、单边主义的摧残后,人类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现代性的特点和规律,可以说多变而复杂的局势为现代性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资料和对象,也为现代性理论的成熟提供了客观条件。
鲍曼对现代性的研究与其亲身经历也有着密切关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鲍曼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对社会主义制度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认可。然而在后来的反犹主义运动中,他却被这个制度几度抛弃而成为牺牲品。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他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理想最终幻灭。他在对现代性衰退的绝望与反思中不断探索,发现了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关心他人的道德冲动”是人类最基本的财富,由此开启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后现代性的建构。
(二)理论背景——学界思潮下的理论创新(www.xing528.com)
作为一个多元与复杂的概念,现代性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它所包含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常见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就连伦理、美学、传媒等领域也有所涉及。对现代性的理解,不同思想家的视角和维度各具特色:最早阐述现代性的是波德莱尔(Baudelaire),他在美学中把现代性的特性界定为“短暂性、瞬间性和偶然性”,开启了对现代性定义和阐述的先河,继波德莱尔之后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都以各自的视角探索和描述了现代性。吉登斯(Giddens)把现代性看作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到了哈贝马斯(Habermas)那里,现代性成了“一项未完成的设计”。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提出了他的现代性理论:现代性是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经历的一个过程。经过了长期的思辨和争论之后,最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说法是:现代性主要是指启蒙运动以来新的世界体系的生成的时代。
正是基于社会大环境与学界思潮的涌动,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在东西方社会的不断变革中,鲍曼的现代性思想应运而生并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奠定了他长达40年的社会学研究的权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