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文学的发展及其影响:从《尚书》到《文苑传》的历史解析

古文学的发展及其影响:从《尚书》到《文苑传》的历史解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虽托于《尚书》,义实取于科斗。未有以所属之辞即称为文,于文之中又称为古者也。惟是骚赋变体,碑诔杂流,铭颂连珠之伦,七林答问之属,凡在辞流,皆标文号,后世始有《文苑传》。间有小诗律赋,骈体韵言,动色相惊,称为古学。斯则名实不符,每况愈下,少见多怪,俗学类然。凡著述当称文辞,不当称古文。[3]《说文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孳乳而生。”

古文学的发展及其影响:从《尚书》到《文苑传》的历史解析

古文”之目,[1]始见马迁。名虽托于《尚书》,义实取于科斗。[2]古者称字为文,[3]称文为辞。辞之美者可加以文,言语成章亦谓之辞。口耳竹帛,初无殊别。《春秋传》曰:“辞不可已”;《易》曰:“旨远辞文。”[4]夫郑相口宣,叔向称为辑怿,[5]则言语成章可为辞也。文、周系《易》,夫子赞辞为文,则嘉尚其辞乃为文也。未有以所属之辞即称为文,于文之中又称为古者也。

自东京以还,讫于魏晋,传记皆分史部,论撰沿袭子流,各有成编,未尝散著。惟是骚赋变体,碑诔杂流,铭颂连珠之伦,七林答问之属,凡在辞流,皆标文号,后世始有《文苑传》。魏文《典论》有论文篇,挚虞有《文章流别》,而碑文祭文,皆以文名,其类实繁。西汉司马相如《封禅文》,亦后人改题,本传称书,不称文也。于是始以属辞称文,而《文苑》《文选》所由撰辑。彼时所谓文者,大抵别于经传子史,通于诗赋韵言,斯则李《苑》姚《粹》,犹沿其例,覆检部目,可得而言者矣。《苑》,指李昉《文苑英华》,避上句《文苑》也。上句《文苑》,乃指梁时《文苑》,在《文选》之前。姚《粹》,乃《唐文粹》。

文缘质而得名,古以时而殊号。自六代以前,辞有华朴,体有奇偶,统命为文,无分今古。自制有科目之别,士有应举之文,制必随时,体须合格,束缚驰骤,几于不胜。于是吾衰谁陈,太白慷慨于大雅[6]于今何补,昌黎深悲于古人。[7]玉溪自恨[8]于幕游;刘伉希风于作者。师鲁[9]之矫昆体;[10]永叔[11]之谢杨、刘。[12]自后文无定品,徘偶即是从时;学有专长,单行遂名为古。古文之目,异于古所云矣。

宋元经义,明代始专;策论表判,有同儿戏,学者肄习,惟知《考》《墨》《房》《行》;皆四书文。师儒讲求,不外《蒙》《存》《浅》《达》。皆四书讲义。间有小诗律赋,骈体韵言,动色相惊,称为古学。即策论变调,表判别裁,亦以向所不习,名曰古文。斯则名实不符,每况愈下,少见多怪,俗学类然。充其义例,异日科举成文,改易他制,必转以《考》《墨》《房》《行》为古文矣。凡著述当称文辞,不当称古文。然以时文相形,不妨因时称之。

【注释】

[1]《史记·五帝本纪》赞:“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索隐》:“古文即《帝德》《帝系》二书也。”

[2]亦作蝌蚪,虾蟆子,古文书形似之。

[3]《说文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孳乳而生。”

[4]《易·系辞传》:“其旨远,其辞文。”(www.xing528.com)

[5]《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相郑伯如晋,晋侯以鲁丧未见。子产使坏其馆垣。晋使士文伯诘责。子产对之。晋侯乃见郑伯,筑诸侯之馆。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诗曰:‘辞之辑矣,民之辑矣;辞之绎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6]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7]见《答崔立之书》。

[8]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人。其《樊南二集序》中历叙幕游各处,自谓所为文皆应求备卒,不足为名。

[9]尹洙,字师鲁,宋人。《宋史》称自唐末历五代,文格卑弱,至宋初柳开始为古文,洙与穆修复振起之。

[10]宋代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作诗学李商隐、温庭筠,编唱和之诗为《西昆酬唱集》,当时学者多效之,号西昆体,简称昆体。

[11]欧阳修字。

[12]即杨亿,刘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