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叔家庵兴隆寺历史:张学良曾在此避难

叔家庵兴隆寺历史:张学良曾在此避难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光绪三十四年版《辽中县志》卷二十五宗教记载:“叔家庵兴隆寺,主持尼姑两名。”叔有功见妻子意愿以决,忍痛答应并建庙,名为尼姑庵。该寺初建占地面积是八尺见方,由于庵寺为叔家所建,又建于叔家,故群众称其为“叔家庵”,位置于堡子内的西北角。1931年叔家庵改名为兴隆寺,声名远播。据说,叔家庵村人氏舒振择任军阀张作霖部下军需处处长时,张作霖部下将领郭松龄叛变攻打辽阳,舒振择带领少帅张学良及家人眷属曾避难该寺。

叔家庵兴隆寺历史:张学良曾在此避难

叔家庵位于辽中城区东北,距刘二堡镇东南2500米,始建于康熙年间,于1950年拆除,经历了三百三十多年。据光绪三十四年版《辽中县志》卷二十五宗教记载:“叔家庵兴隆寺,主持尼姑两名。”无公字标识,属于家庙。又据《辽中文史资料》记载,该寺当时是辽中境内唯一的尼姑庵。据传,立世住叔有功,满族正黄旗,早年为官山东,清政府颁布东北招民开荒后,他弃官为农,来叔家庵占荒,生有五子一女。女儿因事触怒母亲徐氏,被母亲打了几巴掌,因而变傻。为此徐氏愧悔难当,终日以泪洗面,决定出家赎罪,为女儿消灾。于是挥泪让叔有功带五个儿子过日子,自己带着女儿出家。叔有功见妻子意愿以决,忍痛答应并建庙,名为尼姑庵。该寺初建占地面积是八尺见方,由于庵寺为叔家所建,又建于叔家,故群众称其为“叔家庵”,位置于堡子内的西北角。查其历史,已年深日久,既无碑文又无庵志,现仅就有据可依者简介于下:

该寺于清康熙十六年(1680)扩建,东西宽120米,南北长300米。殿分三层,即前殿、正殿、后殿。前殿是山门,正殿三间供奉王母娘娘,旁边有云霄、碧霄、琼霄三位娘娘。后殿供奉释迦牟尼佛,中殿是太子殿,立位两侧有文殊佛和弥勒佛。东殿供奉湖大太爷和二太爷(胡彪、胡子龙)骑着毛驴挎着弯刀。西侧供奉胡三太爷和仙姑。后殿东侧是两间较小的神殿,供奉药王、十不全老爷。东西门房是马殿,塑一匹红马。庙内所有佛像,都是泥塑彩绘

民国初年,从千山粉皮墙尼姑观中来了一位头上受戒六处的老尼姑领着一位头上受戒三处的小尼姑。小尼姑法号昌祥。老尼姑于1919年(“民国”八年)归天。从此昌祥掌管庵中一切事务,当时有庙地四十八垧。

昌祥比较精明强干,见庵久失修,殿宇不整,朱颜改色,立志把庵修好。她收了几位徒弟,经常外出化缘写布施,得到广大慈男善女、商贾地主和官宦人家的捐助,特别是得到少帅张学良和叔化南(张的后勤)大力支持!筹措大批款项。经过维修扩建,庵寺焕然一新。殿内神佛像,情神并茂,栩栩如生。殿内墙皮画得活灵活现,新鲜静雅。梁柱都是精雕细刻,彩绘鲜艳,互映生辉,光彩夺目。三层大殿,以中为主,造型精致,古色古香,飞檐高翘,姿态雄伟壮观,金碧辉煌。檐下铁马铜铃,风吹作响。殿脊上塑着蹲卧各种奇兽,千姿百态。庵内匾额甚多,大小不一,仅胡三太爷就有37块,上刻有“心诚则灵”“有求必应”等词。在山门左侧有钟楼,右侧有鼓楼。钟高2米,口径1米,鼓之大小与钟相似。山门门前东西两侧立有旗杆一队,杆粗1米,高12米(线麻缠好,刷上桐油,外罩朱漆),锡制杆顶高约1米(内装棉籽),基部是用二米高的两块细工板石穿孔,夹着旗杆。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庙会,升起两面杏黄旗,旗上写着“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山门前方板石台阶七磴。殿与殿之间都用方石铺道,殿内方砖铺地。庵的四周用青砖修成围墙高约2.4米,宽约0.6米。墙的内外栽植了丁香、松、柏、桃、李、杏、梅等树,都是有秩有序,还种植一些奇花异草。维修扩建之后,庵寺殿宇雄伟壮观,庵寺内外苍松翠柏,绿树成荫,群芳斗艳,莺声燕语,暮鼓晨钟,经声佛号,一派丛林气象

叔家庵自从建庙以来,香火日益兴盛,尤其经过昌祥维修扩建之后,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剧增,成帮结队,络绎不绝。每当庙会,人山人海,胜过闹市。(www.xing528.com)

1931年叔家庵改名为兴隆寺,声名远播。每当农历四月十八和四月二十八两次庙会时,东到沈阳、抚顺,南到海城,西到台安北镇,北到新民、彰武,前来烧香拜佛的人,偕男伴女,赶车驾辆,长途跋涉,云集此庙,从天未破晓直至星斗满天,仍不消散。

据说,叔家庵村人氏舒振择(号化南、后人健在)任军阀张作霖部下军需处处长时,张作霖部下将领郭松龄叛变攻打辽阳,舒振择带领少帅张学良及家人眷属曾避难该寺。事后张学良许愿为“家庙”,多次赠送银圆表示谢意。新中国成立后寺庙被毁,尼僧被迫还俗,唯有主持昌祥师不离不弃,于1974年秋,在原庙址矮小草棚无病盘化圆寂。

目前该寺正在原庙址南移50米处复建中,更名为华慧寺,大雄宝殿已经蔚然而立。

∗本文资料来源于光绪三十四年版《辽中县志》和《辽中文史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