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东边墙遗址:揭秘明代茨榆坨墩台军事设施遗址

辽东边墙遗址:揭秘明代茨榆坨墩台军事设施遗址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分为辽西边墙、辽河流域边墙和辽东边墙。图九十五偏堡子烽火台遗址图九十六明代烽火台砖3.茨榆坨明边墙(墩台)遗址茨榆坨墩台遗址位于茨榆坨街道第二社区内,西为村民耕地,南为造纸厂,东为村路。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茨榆坨明边墙(墩台)遗址是明辽东边墙的一部分,属于明代辽东边墙的军事设施遗址。城早已毁坏,经实地考察,遗址尚存。该遗址现已消失。

辽东边墙遗址:揭秘明代茨榆坨墩台军事设施遗址

明边墙是明王朝为了防御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侵扰,确保东北边疆的安全而修筑的防御墙(明长城),始筑于明永乐年间,成于万历年间。全长880千米,西接长城,以绥中县铁场堡为起点,经兴城、锦西至义县的清河门,东向北镇至黑山的白土厂门,转东南至台安、盘山,过辽河至海城,再沿辽河东岸北上,至辽阳、沈阳、铁岭至开原威远堡,然后折向南,过铁岭直达抚顺,又转向东南,至本溪清河城、碱厂又西南至凤城后,至达丹东九连城。可分为辽西边墙、辽河流域边墙和辽东边墙。边墙曲折,略呈一个凹子形。边墙结构分为土墙、石墙、石垛墙、山险墙、壁山墙、木柞墙、木板墙七种。共设边堡98座、墩台849个,共有官军9.5万人把守,大的边堡五六百人,小的边堡四五十人,可见明王朝对边墙的扼守极为重视。

深入沈阳地区的边墙走向,是由辽阳的小北河子横跨浑河,进入辽中境内的肖寨门、茨榆坨、四方台,然后到于洪区的彰驿站、大潘、沙岭、三台子、马三家子、老边、石佛寺,然后入铁岭境内。

1.明长城遗址辽中段

明辽东长城辽中段,北侧接彰驿城堡向西南经由北三台、八音台、四方台、后边村、前边村、茨榆坨、三台子、肖寨门、七台子,过浑河入辽阳境,全长32千米。从北三台至茨榆坨街道长城基址遗迹基本与沈辽路重合。从茨榆坨街道向肖寨门、三台子段长城遗迹尚可见。茨榆坨街道茨南村至三台村间有夯土墙体遗迹,剖面梯形,高2—3米、基础宽5米、夯土层厚0.1—0.15米。

2.偏堡子烽火台遗址

偏堡子烽火台遗址位于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街道偏堡子村南1000米,沈辽公路的东侧。该遗址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2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为土筑圆形,相对高度4米,在断层中部有裸露的明代青砖,该遗址属于明代的一处烽火台遗址。

明朝非常重视北方的防务,为了防御处在北方的鞑靼、瓦剌和女真人的侵扰,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就派大将在北方修筑长城和烽火台,现今沈阳境内的烽火台有几十座,主要分布在辽中区、于洪区、沈北新区,这些烽火台围绕沈阳城形成一个半圆环形,如遇敌人立即点燃狼烟报警,传递军情。明朝在沈阳地区设置了沈阳中卫,烽火台对保障这一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图九十五 偏堡子烽火台遗址

图九十六 明代烽火台砖

3.茨榆坨明边墙(墩台)遗址(www.xing528.com)

茨榆坨墩台遗址位于茨榆坨街道第二社区内,西为村民耕地,南为造纸厂,东为村路。遗址周围现为农作物耕地,保护范围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墩台宽约12米,长约20米,最高点相对高度约8米。断层中部有厚约半米的青砖砌筑层。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1989年时该墙体向南延伸约1000米。茨榆坨明边墙(墩台)遗址是明辽东边墙的一部分,属于明代辽东边墙的军事设施遗址。

图九十七 茨榆坨明边墙(墩台)遗址

图九十八 明边墙砖

4.长胜堡遗址

长胜堡遗址位于辽宁省辽中区茨榆坨街道。城早已毁坏,经实地考察,遗址尚存。该遗址位于茨榆坨第一小学附近,城为方形,边长约300米,原为砖造,已被拆毁。城砖散见地面和当地居民院墙上。

《全辽志》记载,长胜堡早期建筑于明代正统十年(1445)。

《盛京通志》卷之十五《城池》条载:“茨榆坨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一十四步,南与西二门。”

《辽中县志》记载:“长胜堡即今茨榆坨镇所在地,建筑年代未详,堡内西平寺中一碑载长胜堡时为一军事驻地,屯兵四百九十八人,堡四周有墙计七百零七米,西与南二门。”

1991年,人们在茨榆坨老市场储蓄所小门处发现一石碑,碑长102米,宽0.8米,厚0.2米,写有《长胜堡长兴寺建庙镇符碑》字样。碑文内容记载了长兴寺庙内构建佛像、佛堂结构等数据及建庙开工、竣工日期,立碑日期是唐贞观十二年(638)由此可见,长胜堡最早建置在唐朝贞观十二年(638)。该遗址现已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