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下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会第四场继续进行。代玉彪、余菀莹、陈东、肖碧瑞和卢烈炎分享了他们在文物考古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思考。
代玉彪在《寻常的精致——大溪文化出土黑色板岩饰研究》中介绍黑色板岩饰也有学者称之为油页岩,是大溪文化出土的装饰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该类装饰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出土于长江三峡地区和湖北清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遗存中,其功能除了装饰作用外,可能还承载着生殖崇拜、万物有灵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的功能,其可能来源于稍早的城背溪文化和彭头山文化,稍晚可能被其他材质的饰品所取代。
余菀莹在题为《从宣汉罗家坝朱砂葬看巴人与丹砂的渊源》的报告中介绍朱砂作为一种矿产资源,因其颜色鲜亮,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被我国史前先民作为颜料涂抹在器物上。仰韶时代中期,在长江中游以外地区的史前文化中,一些墓葬里开始使用朱砂,使用方式各有千秋;到了龙山时代的陶寺文化,使用朱砂铺设墓底成为贵族葬仪中不可或缺的程序,并在此后影响着夏商周三代的葬制,朱砂葬在西周达到其鼎盛时期。在宣汉罗家坝东周墓群中,有5座墓葬中使用了朱砂,她通过挖掘这一线索,了解罗家坝墓地的族属是巴人中的板楯蛮支系,墓主人可能为一批巴族武士。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来看,古代巴人可能是我国最早使用朱砂的族群,巴人与丹砂间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历史渊源。
陈东作题为《从涪陵区大坟坝墓地墓砖纹饰谈起——浅议重庆地区东汉墓砖的车轮纹装饰》的报告。2017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涪陵龙子凼墓群大坟坝墓地发掘东汉砖室墓3座。墓砖纹饰有菱形纹、圆形纹、富贵铭文、车轮纹等,其中M2、M3墓砖中出现的车轮纹组合纹饰不见于目前峡江地区考古材料,丰富了东汉墓葬墓砖纹饰材料。本文通过实证车轮纹的变化,认为大坟坝墓地车轮纹组合纹饰是车马的模糊化指代,不见于其他地区与自给自足的东汉地主庄园经济相关。(www.xing528.com)
肖碧瑞在《烁石成金——冶金实验考古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中介绍,人类利用了物质,并因此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器、铜器、铁器的制造和使用。两百年前,丹麦学者汤姆森提出了“三期说”,并被认为是现代考古学诞生的重要基石。长时期以来,鉴于冶金技术的重要性,其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冶金考古这一跨越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考古学分支学科。1960年代,新考古学在美国诞生,为实验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冶金实验考古即是通过对古代冶金的相关事物进行模拟实验,并讨论和研究古代冶金的生产信息和社会背景等问题的交叉学科。冶金实验考古在国外起步较早,近年来在我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卢烈炎在《“大泉十五”性质新论》中介绍“大泉十五”是存世量较少的新莽时期钱币,清代已见于文献记载,近年来于陕西安康、重庆潼南、丰都等地亦有考古出土发现,其形制规格及文字风格与常见的“大泉五十”接近,区别仅在于“五”“十”两字的左右顺序。关于“大泉十五”的性质,在钱币学界多有争论,本报告尝试运用考古学研究方法,在文献与实物资料基础之上,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对其性质及流通时间做出判断分析,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大泉十五”并非“大泉五十”的传形版别,而为独立钱币品种,其为私铸货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新莽天凤元年货币改革导致的“大泉五十”急速贬值,钱文“十五”即指代“大泉值十五货泉”的实际兑换比例,其主要流通时间为新莽天凤元年至东汉建武十六年。
(整理:周寅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