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鼠的形象一般是常见的老鼠。《说文解字》解释:“穴虫之总名也,其类不同而皆谓之鼠。”对于老鼠的定义,一般是指啮齿类动物中的鼠科,俗称“耗子”,它们是哺乳动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最强的动物。全世界鼠类大约有480种,无论在室内,还是在野外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足迹。下文从动物考古的角度出发,结合重庆地区出土的鼠类骨骼,简要探讨重庆地区先民与老鼠之间的共存关系。
蓝家寨遗址出土褐家鼠骨骼(春秋时期)
重庆地区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鼠类骨骼数量较多,时代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丰都瓦啄嘴遗址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出土了褐家鼠与黄胸鼠等多种小哺乳动物骨骼,黄胸鼠仅局限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对研究遗址的自然环境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期的大水田遗址(距今6300~5300年)出土了野生鼠种针毛鼠M3(第三臼齿)与家栖鼠种黄毛鼠下颌骨,是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动物种类,同时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中的首次发现,反映这两种鼠类对我国西南山区自然植被与农耕植被、旷野环境与人居环境相互交错的生境,已经有非常长久的历史适应过程。(www.xing528.com)
春秋时期巫山蓝家寨遗址出土的白腹巨鼠下颌骨,这是在早更新世已出现的野生鼠种,通过研究发现,在有人类农作物的生存环境下,白腹巨鼠会把粮食作物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这种动物的出现或许与该遗址农业生产有关。出土的家栖鼠种小家鼠与褐家鼠等,说明该遗址在春秋时期,已经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
永川汉东城遗址时代跨度较大,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商周、宋代出土了褐家鼠骨骼,宋代、明清时期出土了小家鼠骨骼,这两种鼠类依靠先民农业生产等活动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环境而生存。
酉阳何土司城遗址为明清时期文化遗存,出土了1件褐家鼠的上颌骨M1(第一臼齿),表明褐家鼠对人类依赖极大,且随人类经济活动而繁衍扩散。
老鼠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依靠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而繁衍生息,其活动敏捷,繁殖能力极强,因此作为生肖鼠的第一个象征意义是灵性,包括它的机灵和性能通灵两个方面;第二个象征意义即是生命力强,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美好追求的愿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