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明
我得知“张佳胤”这个名字是在念小学的时候,一本乡土教材里提到他功载青史,官至一品,是家乡铜梁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到铜梁电视台工作,在创作一篇反映家乡人文历史的专题片时,偶然闯进了这位前贤充满乡愁的情感世界。在整理与他相关的史料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张公虽然“半生节序它乡过”,却为家乡的一座山写下了60余首诗赋,并在山里山外置办了7处读书隐居的山房。这7间山房都在哪里呢?现在还有没有保存下来?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不断地在文史典籍中寻觅,在山野荒林间游荡,一晃多年。
张佳胤到底何许人也?《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用了500余字描述张佳胤以擒盗、定边、平乱、抗倭等功绩入掌兵部,累功至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的从政经历。其实,他的故事早在明代当世就广为传颂。冯梦龙的《智囊补》、许徽的《定变录》、陆人龙的《型世言》、王象晋的《翦桐载笔》和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等著述都记载了这位重庆老乡“一路开挂”的精彩人生。
张佳胤(1526-1588年)像(赵兴明/绘)
冯梦龙《智囊补》
话说张佳胤24岁考中进士之后就被选派到河南滑县当县令。因为他聪明又勤快,一年多时间就把滑县人民治理得安居乐业、富甲一方。老百姓们都用“政化如神”来形容这位年轻的县大老爷。有一天,两个身穿飞鱼服的彪形大汉飞马奔入县衙。两人以锦衣卫查办退休大员不便当众明言为由,将张佳胤骗至内堂叙话。到了内堂,二人拔刀相向,索要库银万金。原来,此二人竟是凶名昭著的大盗任敬和高章。就在刀架在脖子上,性命悬于一线之际,张佳胤不动声色地设下连环套,上演一出精彩的反转大戏。他先以“金银太多要备置马车,最好夜行”为由稳住二盗,再以“官府库银都有印记,易被发现”为由将库银换成民银,然后他以向城中士绅大户写借条之机调来县上的游徼(捕头)假扮成富绅前来送钱,最后趁二盗称量金银之时摆脱挟持,将二盗一举擒拿。
后来,张佳胤还擒拿过一个更为著名的人物,号称明代第一掮客的“丹阳大侠”邵方。邵方曾凭借游说、贿通、要挟等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帮助高拱成功复相。张居正主阁后下令查办此人。棘手的任务又交到时任应天巡抚的张佳胤手里。张佳胤略施小计,约邵方喝个茶,聊个天就将这位黑道大佬轻松拿下。
万历七年(1579年),张佳胤担任陕西巡抚期间,蒙古右翼永谢布万户喀喇沁部领主满五大所属八赖部众时常兴兵抢掠塞外。张佳胤以身诱敌,带着几个亲随连续几天在风景优美的山林间游赏,坐在一辆慢悠悠的手推四轮车上,轻摇羽扇,好不惬意。八赖探得情报,小队轻骑一路袭杀而至,却正好落入张佳胤早已设好的埋伏中。八赖被抓后,张佳胤设计了盛大的斩首场面,旌旗招展、鼓角争鸣。然而,就在鬼头大刀即将斩掉八赖首级之际,张佳胤亲自飞马前来,赦其死罪。八赖险死还生,深感张公不杀之恩,发誓永不犯边。尔后,张佳胤又与总督郑洛一起设计收服了领主满五大,让喀喇沁草原拥有了一段难得的安宁时光。
万历十年(1582年),浙江出现兵变,巡抚吴善言被捆绑殴打,形势严峻。此时,首辅张居正马上想到了张佳胤,举荐张佳胤前往平乱。张佳胤轻骑简从,一行数人奔赴浙江。不料,入城之前又传来城内发生大规模民变,乱民们正大肆打砸抢虐的消息。一行人都以为这事儿没法办了,张佳胤却淡定地说了句:“速驱之,尚可离而二也。”他迅速赶到城里,先假装宣布废除保甲制,让乱民自以为抗争胜利,解除了对他们一行的敌意。入驻巡抚衙门后,他连夜召见乱兵中两位档案清白的游击,令其带兵讨伐乱民将功折罪。平定乱民后,张佳胤假以“平乱有功”要“论功行赏”之名召见乱兵首领,却暗中设下埋伏,将其一举擒下。张佳胤一介书生,谈笑之间,仅用五天平定两乱,一时震惊朝野。暂代浙江巡抚期间,恰逢倭寇来犯。张佳胤又使了“请君入瓮”之招,再以楼船逆袭,打得倭寇七零八落、亡命天涯。
捷报入朝,张佳胤升任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其间,他又因修筑长城和指挥部下大将李成梁击斩逞加努、大破土蛮的功绩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授一品诰命。
张佳胤在明代文坛同样出类拔萃,入列“嘉靖后五子”和“嘉靖后七子”之中。张佳胤的诗或描写山川风景、羁旅乡愁,或抒发奔走边塞、戎马倥偬的胸襟怀抱,情感真实充沛,风格高迈俊朗,为历代诗家所推崇。他先于“公安三袁”提出了“雕拟不施,性灵洞见”的诗学主张,因此又被后世尊为性灵诗学的首倡者。
万历十二年,张佳胤修筑长城的碑刻
(碑文显示,张佳胤时任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除了自身文武双全之外,张佳胤还是一个厚文重义之人。
卢楠是嘉靖年间“才压江南”的大才子,却因酒后怠慢了当地县令,被其忌恨,受诬杀人而入狱十年。张佳胤得知卢楠冤情后,历时三年,多方奔走取证,并会同邻县合署同审旧案,为卢楠平反昭雪。卢楠亡故后,张佳胤又四处搜集其诗文遗稿,刊刻出版《蠛蠓集》五卷传世,以慰故人之灵。
在张佳胤主政浙江期间,他主持整理刊刻了记载闽越历史的《越绝书》;他回乡丁忧期间,主持整理校刊了记载巴蜀历史的《华阳国志》。这两部地方志的刊刻为古闽越和古巴蜀的历史传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佳胤还是一位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他曾收藏一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大士像,朋友照月和尚见了十分喜爱,但照月和尚深知此画珍贵,遑论索求,连借阅都不敢开口。他只好私下里找到张佳胤的三儿子,请他代为临摹一幅。张佳胤听闻后,眼都没眨,抬手就将吴道子的这幅画送给了他。张佳胤还曾收藏过由元代宫廷画家临写的《清明上河图》天下第二本。如此重要的传家之宝,他却在去世前立下“凡有求者即与之,勿吝”的垂训。正是这则垂训,为张氏后人免去了一宗“怀璧之罪”。
张佳胤所著《居来先生集》经常出现“巴川草堂”“岳麓道院”“九龙山房”“靖庐”“山庄”“赤松庵”“招隐庵”等地名。探寻蛛丝马迹,笔者发现这几个地方正是张佳胤各个时期在家乡读书隐居的所在。然而,历经四百多年沧桑变迁,这些居所早已隐入浩渺时空,踪迹成谜。要从哪里去寻呢?在无数次翻阅张公诗作和相关史籍的夜晚,斑驳的字里行间,依稀闪烁出一座座别致的庭院。
张佳胤最早的一间山房名叫巴川草堂,位于巴岳山北麓,崌山和崃山两座小山之间。张佳胤自号崌崃山人(又称居来山人),就是从这两座小山而来。巴川草堂坐北朝南,开门见山,正对面就是云龙盘蔚的巴岳山。巴岳山并非雄山大岳,海拔只有788米,但这里是古代巴国防御蜀国的第一道山岳屏障,也据传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高道、太极始祖张三丰索居修炼之地,因此成为方圆百里登高怀古、寻仙问道的首选。在张佳胤六十二岁的生命中,这座山成为他乡愁的滥觞。
巴岳山香炉峰 (周天良/摄)
按王世贞在《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居来张公墓志铭》中所述,张佳胤自幼“颖敏秀俊”,能“日诵书千余言”,而且酷爱弹琴和旅游。张佳胤的父亲名叫张文锦,是一位颇有见识的士绅。他怕儿子沉溺旁技而耽误学业,就命他禁足、禁琴,待在草堂里闭门读书。可怜的少年张佳胤,只能在父亲离家之后,偷偷研习琴技。
一天,张佳胤正在家里弹琴长啸,却被突然回家的父亲抓个正着。张文锦夺过古琴便欲摔碎。嗜琴如命的张佳胤赶忙跪地请罪,并向父亲承诺“儿不成名,碎未晚也”。几个月后,十七岁的张佳胤小试牛刀,在乡试、府试中皆“冠于诸生”。重庆知府刘绘得其文“而大奇之,使与其子游”(刘绘之子名叫刘黄裳,字玄子,大器晚成,57岁中进士,63岁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大破日军,授兵部郎中)。这时,张文锦才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并非池中之物,便解除了禁足、禁琴之令。
铜梁区巴川街道建设路天主堂(唐彬 2007年 摄)
巴川草堂是张佳胤少年时期的读书之所,经笔者考证,这处草堂就在张氏祖宅旁边,位于铜梁城南街的小巷子里。草堂背后就是崌山和崃山,也就是如今所称的龙山和凤山。张佳胤死后,皇帝亲赐墓地,准其埋骨两山之间。数百载岁月更迭之后,西方传教士看中了巴川草堂这块宝地。1907年,原巴川草堂的故址上建起了一座藻饰精美的洋教堂。
寻仙初扣紫霞君,礼佛时翻贝叶文。
竹径泉分巴岳雨,松门窗漏石炉云。
禅因潦倒番相近,性入醍醐便不群。
从此裹粮无暇日,杖头随处染清氛。
——张佳胤《自玄天宫入巴岳寺》
从巴川草堂解禁而出的张佳胤,常常腰缠干粮、手执竹杖,游山访友一走数日。他去得最多的,无疑就是日日开门相对的巴岳山。正是因为这份少年时结下的山缘,才有了张佳胤数次结庐巴岳山的佳话。
香炉峰顶天灯石(郭洪 摄)
在巴岳山顶,南北峭崖千寻,中有巨石巍峨。巨石高约两丈、宽三丈,远观好似一只巨大的香炉顶天立地,又好似神兽狻猊昂首而坐。香炉峰也因此石而得名。张佳胤曾观此石而赋诗曰:
香炉标绝兽,型冶自何年?
紫气凌千仞,飞流注九天。
夕阳霞喷火,朝雨雾生烟。
大药无人识,红尘殊可怜。
——张佳胤《咏香炉峰》
这个胸怀奇志的少年,常独自一人登上香炉峰顶,驻足巨石之巅,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由山顶向西北望,是广袤的沃野平川,视野直抵横亘天际的秦巴山脉。涪江、嘉陵江、渠江,三江同哺,天府之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张佳胤登巴岳山而小巴蜀。在他眼里,东北极远处,那莽莽山原之后云彩升腾之地就是曾经的帝都——长安!
独把紫芝瞻北斗,五云飞处是长安。
——张佳胤《登香炉峰》
年轻的张佳胤并不知道,这座小山会在几十年后名扬当世。他更不知道让巴岳山名扬当世的两个人,除了隐匿于传说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他自己。
岳势嵯峨雄此都,仙家台榭白云孤。
苍山石洞成今古,青壁珠光乍看无。
半榻月中花自发,千峰枕上鹤相呼,
披衣更待松门色,清夜真看坐玉壶。
——张佳胤《宿养道窝[三丰居也]和真人张三丰》
张公好为游仙诗,每至一处必有诗作。他的诗往往是随感而发、随步而吟、纵横跳脱、意气飞扬。细读他的诗,如同步入了一个巨大的时空。而这个时空就是400年前以巴岳山为中心,涵盖整个大明江山所有名山胜景的时空。在《居来先生集》2065首诗作中,寻幽访胜的诗占到千首以上,直接描写家乡重庆风物的达数百首,描写巴岳山的达60余首。而这,正是让巴岳山名传天下的重要底蕴。
翻开《居来先生集》,开篇第一卷第一首就是描写巴岳山昆仑洞的《昆仑洞赋》。在《昆仑洞赋》中,他这样描写巴岳山的地理形胜,“若其势,磅磄逆拆,峻若叆叇,罗计排其前,黎山殿其背,左包巴字之水,右撼宕渠之濊……”仅寥寥数字,就已将整个巴岳山甚至铜梁城置入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之中。
张佳胤从24岁赴京赶考开始离开家乡,经历36年宦海浮沉,于60岁那年致仕还乡。这其间,他返回家乡铜梁仅有四次。第一次是1556年,父亲文锦公去世,三十岁的张佳胤回乡持丧三年;第二次是1573年,四十七岁的张佳胤因迁调南京赴任前曾顺道短暂回乡探母;第三次是1576年,母亲沈氏去世,五十岁的张佳胤星夜驰归,持丧三年;第四次就是三疏请辞后,回乡安享晚年的一年多时光。
《居来先生集》
1577年至1578年两年中,因双亲均已辞世,张佳胤心无挂碍,多次探访巴岳山。在巴岳寺后园,有一株异种木莲,树冠高大,花色红艳。宋代大儒周敦颐在担任合州通判时,曾游历巴岳寺,写下一首咏赞巴岳木莲的千古佳作:
仙姿元是华巅栽,不向东林沼上开。
异蕊晓随梅雨放,清香时傍竹风来。
枝悬缟带垂金弹,瓣落苍苔坠玉杯。
若使耶溪少年见,定抛兰桨到岩隈。
——周敦颐《观巴岳木莲》
在张佳胤的眼中,这株木莲早已超越了大自然赋予的色与香,而是承载着一代大儒的文脉清气。寺中僧人告诉张佳胤,这株木莲并非每年都开花,但在他考中举人和进士的两年,却连续开放了两次。从此,就有了“巴岳寺木莲花开,铜梁必有学子高中”的传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僧人的话让张佳胤对这株红花木莲愈加喜爱。他在《咏木莲花》一诗中写道:
异种何方得?新看自给孤。
绿条明翡翠,高树杂珊瑚。
袅袅寒香远,娟娟碧涧出。
云山堪有托,桃杏满玄都。
“云山堪有托,桃杏满玄都。”这句诗译作今天的话就是:是否因为这一方白云青山对木莲的嘱托,让木莲花开提前传递出铜梁学子高中的喜讯。就这样,一株木莲花在铜梁人不尽的期待中绽放,又在不尽的绽放中见证一方文脉的繁荣与悠远。直到1905年,垂垂老矣的大清帝国,一纸诏书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同一时间,巴岳山那棵可以预测科举成绩的木莲花,也在涮玉溪畔悄然枯朽。
巴岳寺后园之侧有一条淙淙的山溪,松叶间洒落的阳光让溪水粲然生辉。这条山溪名叫潄玉溪,沿溪而上,是一面嶙峋的石壁。石壁根脚处,一股清澈甘洌的泉水沽沽湧流,这就是山溪的源头,玉版泉。见泉如白玉,听涌流如奏。兴致高昂的张佳胤又写诗赞道:
巴岳寺玉版泉(唐彬 摄)
悬石闻洙泗,浮金出汉宫。(www.xing528.com)
巴山白玉版,清韵古今同。
戛击横秋水,铿镪引谷风。
伯夔鲁舞兽,好奏未央中。
——张佳胤《咏玉版泉》
有异花赏心悦目,有鸣泉宁神养气。如此佳境还往哪里去寻?这个念头只在张佳胤的脑子里一闪就变成了一个决定:他决定在这里建一座山房。
1577年,张佳胤在巴岳禅林左后方建成岳麓道院。为了能够近距离欣赏木莲,他特地在树旁建起一座“芙蓉阁”,将起居室设在阁上,以便能够推窗见花。在《余于巴岳山木莲树左修岳麓道院,落成是夜,宿芙蓉阁偶赋》一诗中,他把岳麓道院所在的巴岳山与京城的修养胜地香山相提并论。
浮生最爱物情闲,选胜为楼漫自攀。
牛斗平临孤枕上,芙蓉高并紫霄间。
泉分石径心常在,月转松窗夜不关。
凿得龙门成履道,逢人倘许似香山。
五十多年后,明万历年间的铜梁籍工部尚书、太子太保李养德来到张佳胤的岳麓道院感怀前贤。这位也曾走上一品大员高位的李尚书,却没有同乡前辈张佳胤那样幸运。他先是因为父母去世不回乡守孝,被右副都御史杨所修以“夺情,非制”弹劾;后又因“交结近侍”魏忠贤,被“论徒三年,输赎为民”。
他不明白,为什么张佳胤能够做到内蕴诗文而又外建功业,忠孝双全而又荣华始终。听着悠扬的玉版泉鸣,李养德情绪低落,心怀矛盾。黯然作诗长叹:
泉分自云窦,其乳可长生。
金沙激玉版,莫作坚白鸣。
在他看来,个人内心的修养和世人眼中的荣耀,如同公孙龙哲学中的“坚”与“白”不可统一,而张佳胤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例外。
据巴岳茶场曾宪斌书记考证,岳麓道院的准确地址就在巴岳寺旁、漱玉溪畔,如今的新建的方丈禅院处。木莲枯朽,道院坍塌,张佳胤这处洋溢着梦想花开般诗情画意的山房终成绝唱。所幸的是,在几次返乡的岁月里,张佳胤遍访铜梁山川形胜,为家乡写下大量诗篇,让我们能够透过永恒的文字,窥见400多年前的风物名胜。巴岳山的巴岳寺、玄天观、九龙寺、圣泉寺、兴龙寺、永兴寺,罗睺山的罗睺寺、计都山的计都寺、六赢山的三圣寺等处处都留下了张佳胤驻足吟咏的背影。翻阅《居来先生集》可以发现,张佳胤每至一处必有诗作。或许他并不知道这些随心而动的文字,将会镶上铜梁的夜空,化成一颗颗闪耀的星辰。
中途忽动看山情,迤逦由旬步履轻。
径曲羊肠盘汉出,泉穿虎穴隔林鸣。
芙蓉塔界诸峰外,翡翠楼将一气横。
五十余年天姥梦,杖藜今始慰平生。
——张佳胤《登永兴山寺》
张佳胤一生谨慎,不曾加入任何一个党派或是阵营。先后把持内阁的高拱、张居正都曾向他抛出橄榄枝,但他总能保持距离、洁身自好。在高拱被张居正扳倒,神宗皇帝清算张居正的事件中,张佳胤也未受牵连。但在他入掌兵部之后,却再也无法避免与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1586年底,张佳胤得罪文书房阉人,御使许守恩和徐元前后罗织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无稽之事相弹劾。这让敏锐的张佳胤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本就对明代后期混乱政局大感失望的他,借此遭遇弹劾之机急流勇退,三疏请辞。他在写给侄儿的书信中,将官位视为“鸡肋”,只想回乡“耕桑”别无所求。
纸笔儿粗好,冠簪我易抽。浩歌安白首,起色到沧州。宦簿成鸡肋,生无类虎头。耕桑差负郭,卒岁复何求。
在请辞还未获得批准的时候,张佳胤就开始在巴岳山购置养老房,提前经营起自己的退休生活。他在《余请告归,结赤松庵更买九龙山房而适起家南乡,再乞不报将束装而南,僧方庆请庵名,命之曰招隐庵,取左太冲陆士衡诗语县微尚告山灵也》一诗中急切地表达出回乡归隐巴岳山这一区区“微尚”。
欣解中丞节,长揖归田庐。邴禄窃已过,山资聊自如。既结赤松社,复卜九龙居。理策日无睱,税驾从卷舒。逝将老云壑,仓皇来鹤书。乞骨不得意,含情在绝裾。一往成小草,安能学轩驹。偶咏陆左倡,招隐良起予。移文示可及,庵名见区区。
1587年春,张佳胤获恩准沿官驿驰归。终于从明神宗时代暗潮汹涌的党争漩涡中跳脱出来,回到家乡铜梁,张佳胤感到无比的轻松自在。他回到铜梁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访巴岳山。当这位年过六旬的游子,眼收一脉青山的灵秀,再次踏上那阔别十年的山道,不由喟然长叹:
此心不敢负青山,十载相逢一再攀。
乘兴尚能盘鸟道,贪奇何处识龙颜。
歌从天上清樽在,履入峰头紫气环。
名岳灵尊如问答,岩边流水正潺潺。
——张佳胤《游巴岳山题玄天宫》
据刘黄裳《明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居来张公行状》所载,张佳胤除了在巴岳山购置赤松庵、九龙山房、招隐庵之外,还在玄天宫下买了几十亩地,开辟山林建成庄园与养空道人同住,庄园自称为靖庐。据笔者和巴岳茶场的曾宪斌书记现场勘查考证,靖庐的位置应该就在玄天宫往下几十米处的山坳里,今天巴岳茶场办公楼公路对面的梨园处。四百年白驹过隙,曾经的赤松庵、九龙山房、招隐庵、靖庐都在岁月荏苒中荒芜倒塌,残垣断壁淹没在杂树荒草之下,不复再见。
多年奔走于要塞边关的张佳胤本就诸病缠身,而巴岳山巅月冷风高,加之几处山房的生活条件简陋,这让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儿子张叔佩为让父亲安享晚年,在巴岳山下置地兴建了一处山庄,并在庄园中挖了一座“坡塘二顷”的大水池,敬请父亲下山居住。张佳胤对这处山庄十分满意,亲自向邻居熊谏先乞来翠竹植于屋后,向刘仲修讨来牡丹栽在庭前,并在池塘里种上荷花。从此,张佳胤常与友人泛舟池中,诗酒逍遥。以醉翁之意,乐在山水之间。
坡塘二顷抱孤城,与客新秋鼓枻行。
三疏鉴湖明主德,晚年丘壑野夫情。
徘徊天上双星合,潦倒人间四美并。
却笑令公三有乞,何如杯酒答浮生。
——张佳胤《七夕与客泛舟园池》
张佳胤从巴川草堂拿回了少年时被父亲禁弹的古琴,邀约起曾经的琴友,赏花对月,好不风流。
芙蓉照秋水,兰桨荡湖滨,
客有抱琴者,宁非载酒伦。
双清下猿鹤,再鼓发阳春,
不奏广陵散,空称淮海人。
——张佳胤《芙蓉池舟中听广陵吕山人弹琴》
静听山鸟,闲对风烟。正是在巴岳山温柔的怀抱里,在岳麓道院,在靖庐,在山庄,张佳胤如痴如醉地享受着他人生中最为恬淡惬意的时光,践行着那句“此心不敢负青山”的诺言。
山庄是张佳胤一生中最后的居所,在《居来先生集》第十卷的一首诗题中,他将之称为“永宅”。然而,通览张佳胤的诗文,并没有提到这处重要居所的详细地址。这处与张佳胤“杯酒答浮生”的山庄到底在哪里呢?
“坡塘二顷抱孤城,与客新秋鼓枻行。”这句诗中透露出山庄的泱泱气度。二顷是多大的一个池塘呢?《明史•食货志》载:“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认为,明尺普遍约为32厘米。那么这样计算的话,明代的一亩约为614.4平方米,二顷为200亩,约合如今的180多亩,122880平方米。
哪里有180亩这样大的一个池塘呢?遍访巴岳山,只有位于巴岳寺南麓的巴岳水库体量相若。但遗憾的是,巴岳水库是解放初期所修。一位居住在水库边上核桃湾大院的87岁李姓老者向笔者证实,修建水库以前这里只是一片农田。
但如今,在香炉峰下,除了巴岳水库之外,根本没有面积在百亩以上的水塘。四百年的时间里,在这方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昔日的“沧海”是否已经化作了“桑田”呢?
1973年,在巴岳山北麓翠英村21社的王家院子旁边出土了一座高规格明代墓葬。这处墓葬就是张佳胤儿子张叔佩(字蔡蒙)的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了商代青铜方鼎、战国三足圆鼎、宋代狻猊熏炉等珍贵文物。如今,这些曾由张佳胤收藏过的稀世珍品都静静地陈列在铜梁博物馆中。
铜梁博物馆藏品商代青铜方鼎、战国三足圆鼎、宋代狻猊熏炉(赵兴明 摄)
南城街道翠英村王家院子(赵兴明 摄于2014年)
南城街道翠英村王家院子(原土桥镇垣坝村)(叶作富 摄于1987年)
张叔佩夫妻合葬墓葬旁边,有一座王家院子气宇不凡。院子坐北朝南,占地1200平方米,与巴岳山香炉峰遥遥相望。经过原铜梁县博物馆馆长叶作富的考证,这座大院的前主人正好姓张,家道中落后,院落卖给了王家,这才改名为王家大院。结合房梁上题写的建造时间和张叔佩夫妻合葬墓出土的墓志,叶馆长认为,王家大院正是张叔佩的居所。
如果只是张叔佩的居所,也就是一座普通的明代民居。但是,如果张佳胤在这里住过呢?这一闪而过的念头让我兴奋不已。我赶忙找出《居来先生集》查找、印证。天鉴可怜,众里寻它千百度,原来它一直就在眼皮子底下。
按《居来先生集》所载,张佳胤最后的山庄,正是儿子张叔佩所建。这里既然发现了张叔佩的墓葬,那么这座王家大院,极有可能就是四百多年前张佳胤的山庄。而山庄面前那一湾平整的大田或许正是张佳胤诗中所写的二顷池塘。
笔者于2014年春天,步叶老先生的足迹拜访了这座巴岳山北麓的老宅。与1987年叶老先生所拍的照片相比,大院明显更加破败,昔日威严耸立的三道朝门均已垮塌,庭前的水田也改为了菜地,只有千竿翠竹静静守护着这座张佳胤最后的山房。站在院坝前,听着山鸟啼唱,我抬眼一望,巴岳山浮空而立,香炉峰、天灯石遥遥相对。这让我忽然想起张佳胤在去世那年所写的《立春前一日山庄观渔》这首诗,此情此景何其相似!
献岁风烟似欲春,出郊草木与年新。
香炉天上遥临坐,山鸟林间巧避人。
三四轻舠张数罟,一双玄獭趁游鳞。
平矶不减严陵石,从此寻芳理钓纶。
这是张佳胤留下的2000多首诗作中我最喜爱的一首:立春日的前一天,我在山庄观看池塘打鱼。新年的东风托举炊烟四起,郊外草木复苏日渐葱茏。庭前巴岳山香炉峰遥遥相对,林间鸣鸟惊飞躲避行人。我家池塘里,三四条小船正在围网捕鱼。渔人豢养的一对水獭欢快地穿梭在水波里,把鱼群赶向网中。在我看来,池畔平整的岩石也不亚于东汉隐者严子陵的钓矶。此后,我将要放下纷繁的尘事,在这座美丽的山庄赏花、垂钓,乐享余生。
南城街道翠英村王家院子 (雷开涛 摄于2020年)
有船、有房、有池塘,400多年前就开始用车盘竿钓鱼,手风不顺就安排三四条小船结队张网捕鱼,鱼儿不入网,就请水獭帮忙驱赶!张佳胤就在这样的惬意日子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2020年年初,据铜梁区文旅部门传来的消息称,张佳胤最后这间安放乡愁的山房正由地方党委政府斥资修复。目前,正在谋定方案的过程中。如能再现张公《山庄观渔》诗中美景,定让巴渝大地再添文渊胜景。幸甚至哉,作文以盼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