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铭“存心忠厚,拆狱公平,政教兼施,勤于课士。”他不偏不枉,重于教化,深得民心。光绪二十五年,他主行修建了一座节孝总坊,以教化乡梓。他与钟云舫的故事更说明这一问题。
清末巴蜀著名才子钟云舫所著《振振堂》是一面能洞悉晚清官吏之昏庸腐败、百姓生活之水深火热的镜子。书中许多作品特别是诗、联、文笔调辛辣,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然而,却有三首长诗是褒扬周学铭的。
光绪九年,37岁的钟云舫从乡下“燕子坪”搬到江津县城开馆授徒。从他37岁这年来县城到64岁辞世这27年间,江津换了17个知县。这是个“县官俱昏聩,小城故事多”的时代,廪生钟云舫却爱“为民代言”“打抱不平”,常与县衙作对。他常赋诗作文撰联对昏庸之官进行辛辣讽刺,因而被称为当时的“江津三大怪人”之一。光绪二十年,钟云舫写诗嘲讽县令朱锡藩狎妓嫖娼,品行不端,被朱革去廪银,还被关了塾馆。为了避祸他流落成都荒郊,有家难归。在这里他写出了名传千古的至今仍悬挂在成都锦江望江楼上的长联《锦城江楼联》。
其时,钟云舫遭迫害在成都躲祸已四年。江津来了新县官周学铭,他就开始暗中回家。虽然衙中官吏说他是与衙门作对的“刁顽秀才”,但周学铭却私下认为这定有冤情,所以对他的“返回”视若无睹,钟云舫遂过上较为安稳的日子。
钟云舫所撰三首长诗是《为马季良送周味西大令》《又》《孤儿行送周大令》,均是写给县令周学铭的。
周学铭刚上任,县内冰雹风灾断,灾民流离失所。此时,股匪四起,霸山占道,伺机打场劫镇,周学铭励精图治,抗灾削匪,社会得以稳定。他办案公允,重于教化,鼓励农桑,开辟商贸,扶植教育,百姓都说他是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光绪二十五年,周学铭外调升为道员,署江苏按察使。周学铭履新赴任,津城百姓跪道相拥,挥泪相送。钟云舫作为当地著名塾师,更是以文相赠。(www.xing528.com)
第一首《为马季良送周味西大令》和第二首诗《又》虽是钟云舫应马季良之请而作的送别诗,但诗中表达的却仍是作者的心声。在第一首诗中,钟云舫把周学铭比作为“斩蛟杀虎”除害、刚直不阿的周处。“倾囊赈灾灾遂止”,“灾民旱民喜公喜”。歌颂他“公部民兵捐练费,提刀杀贼忘官贵,步行险阻不知劳,官鼓五更犹不寐……。”
第二首《又》诗中,则把周学铭比作慈母,化乳安抚受灾后流离失所的饥民。刚到任就突发灾害,“母闻此耗中心裂,搥胸一痛冰成血,急装千里散青钱,五百道乳供儿食。脑肠化尽母身膏,百万饥儿方起色……”。他即将升调他乡,“请公中渡一回首,饥儿两岸泪方挥”。
第三首《孤儿行送周大令》则是作者个人对周学铭的赠别之作,仍将周学铭比作慈母,将自己比作孤儿,将原县令朱锡藩等比为“鸱鸮”“盲蛇瞎虎”。先写自己所受的冤屈,字字血泪。“鸱鸮毁我室”,“盲蛇瞎虎气昏暴,腥风毒雾日阴霾……孤儿之冤成铁铸,冤愤敷天谁与雪?”周学铭就任是“突然慈母布阳春,九幽拔苦降神明”,“孤儿今日始为人”,但他就要离去,“母已去,儿何生?巴猿江鸟不胜情,抚循未久捐恩骤,不独童马泪暗倾……”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一个鞠躬尽瘁“父母官”的形象跃然纸上。
远眺江津
“刚简则不能谀”的钟云舫写三首长诗褒扬一个封建没落时期的七品县官,这在他一生中是仅此无二的。
周学铭在江津任职期间的表现属于封建时代标准的循吏。赈灾、设救生船是亲民,镇压起义属于维稳,修建节孝坊是教化。他的思想、行为是传统的,虽没有表现出走在时代前列,但是他具有浓厚的爱民思想,他的这一民本思想仍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