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安徽籍著名巴蜀知县周学铭的抗灾工作

清代安徽籍著名巴蜀知县周学铭的抗灾工作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抗灾定乱,造福一方,成为清代巴蜀地区少见的“父母官”。此时33岁的周学铭又接连参加复试、殿试、朝考等,递选翰林院庶吉士。作为庶吉士的周学铭还得入庶常馆学习一定年期,学习期满(散馆)后举行甄别考试。考试结果令人失望,周学铭以知县即用,不仅没有留馆,也没有分部。他全面应对,并很快理清县政。

清代安徽籍著名巴蜀知县周学铭的抗灾工作

庞国翔

封建社会将县大老爷称为“父母官”,其意是希望这些地方官员要爱民如子,疼爱百姓。这算是一种官本位思想,能做到的人极少,不过清代江津知县周学铭算是一个。他抗灾定乱,造福一方,成为清代巴蜀地区少见的“父母官”。

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会试,安徽建德耕读世家周学海、周学铭兄弟双双中进士。“一门双进士”在当地引起轰动。此时33岁的周学铭又接连参加复试、殿试、朝考等,递选翰林院庶吉士。他曾考举人多次,才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乡试中考上,这才有了他一年后第一次参加会试中进士,后又点了翰林的故事。对他来说,这真是好运连台。

作为庶吉士的周学铭还得入庶常馆学习一定年期,学习期满(散馆)后举行甄别考试。考试优等,原二甲进士授编修,原三甲进士授检讨;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县。

江津夜景

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特举行甲午恩科会试。散馆考试的时间在会试复试后、殿试前,壬辰科庶吉士散馆在四月十八日,十九日出结果,决定这些庶吉士是留京师做官还是分发外地。(www.xing528.com)

考试结果令人失望,周学铭以知县即用,不仅没有留馆,也没有分部。傅增湘所撰《建德周公墓志铭》说:“甲午散馆试列二等,故事得授京职,有阴尼之者,竟改知县,铨授四川蓬溪。”周学渊《周学铭文后记》:“二兄能文而善书,当庶吉士朝考时,人皆谓必留馆。适阅卷大臣有与父亲有隙者,黜置二等,然犹在编修、部属之间,乃竟归知县班,签掣四川蓬溪县。二兄以京师不可久居,遂毅然赴任。”

这是说周学铭的考试成绩其实很好,但“阅卷大臣有与父有隙”,做了手脚,因而没有考上一等,没有留馆作编修而是被派到下面做知县。

周学铭被吏部掣签去四川,先在蓬溪,后到江津。民国版《江津县志卷六•官师•十六》曰:“周学铭,安徽建德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任。存心忠厚,拆狱公平,政教兼施,勤于课士。是岁暴灾,白沙镇被难尤惨,学铭捐廉数百金,提倡赈济。时大足余栋因仇教作乱,令唐翠屏率党窜游溪,全城惊恐。学铭布置,静以待之,贼畏而去。未几,其党何师夷又窜入十都太平石蟆等场,学铭率民团追剿何被擒,事遂定。祀遗爱祠。”39岁的周学铭刚任江津知县就遭遇两事:一是大灾,二是匪乱。他全面应对,并很快理清县政。

其实周学铭也有苦衷,他是署理江津知县,署理是代理的意思。晚清“署理”现象较普遍,但各种情况之间差别较大,即不算实授,具有临时性,是“主持工作”性质。然而,周学铭“存心忠厚,折狱公平,政教兼施,勤于课士。”这是那个时代循吏的标准。周学铭任江津知县,有三大事迹可颂:一是赈灾,二是定乱,三是公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