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早的出租车:街轿

最早的出租车:街轿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街轿最早的街轿采用小轿,有两人抬的,称“对班”;也有三人抬的,前两人后一人,叫“丁拐”。老重庆的街轿像今天的出租车一样,要给轿行缴“份子钱”,每乘街轿缴日收入的1%作为租金。工务局为了不影响公共汽车出行,还明确规定,禁止街轿在公共汽车停靠站范围内候客和停放。老重庆的轿行虽然经营着“出租车”,但并不属交通行业,俗称“差事铺子”,属服务行业。

公元1883年4月15日,驾驶轮船首航川江的英国商人立德初来重庆,在日记中写道:“重庆的出租车——轿子,停在各个街角,只要是在城墙以内,不论到什么地方,费用都是25个铜钱。”

轿子,是一种由人抬着走的旧式交通工具,主要分官轿和民轿。南宋时期,重庆开始出现官轿,同时民间也出现有一种叫“鸭壳轿”的轿子,抬送老弱病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一个叫陈松柏的人创办了重庆最早的运输商行“松柏长”,其中开设长途轿子业务,第一次把轿子纳入经营项目。

随着重庆城人口大增,再加上山地城市交通需要爬坡上坎,往来十分不便。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庆出现了一种专在街头揽客的“街轿”——立德在日记中称的“出租车”,开创了重庆城区公共交通的先河,也可算作重庆出租车的“鼻祖”。

街轿

最早的街轿采用小轿,有两人抬的,称“对班”;也有三人抬的,前两人后一人,叫“丁拐”。虽说是小轿,重亦达几十斤,爬坡上坎很累,并且轿身封闭,进出城和遇关卡检查时,会有很多不便。大约在民国初期,轿夫对街轿进行了改革,用一种竹木做的躺椅——“凉椅”,作为坐人的轿身,在躺椅两边各绑一根楠竹作抬杆,躺椅四周敞开,在客人的头乘支一块布帘作轿盖,遮挡阳光和小雨。后来出现一种更简单的竹靠椅街轿,取消了轿盖的布帘,就是所谓的“滑竿”。返程时无客,只须一个人背着,轿夫轮换歇气。当时重庆城有4家制轿作坊,一乘凉轿卖8元、一副滑竿卖2元。

滑竿

街轿最初由“三合长”“天生福”等几家小轿行经营,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发展到35家,到1916年,重庆城区已有轿行108家,轿子2200乘,轿夫4350多人。街轿的力资,不再是立德当年的“都是25个铜钱”,从朝天门至文觉寺铜钱84文、至临江门56文、至炮台街24文、至小什字16文。外地人来山城重庆,第一次坐“街轿”上梯坡的时候,脚朝天、头冲地,好像马上要摔下来了,很是紧张。(www.xing528.com)

街轿太多后,轿夫之间经常为抢夺业务发生纠纷,于是轿行会首出面,将城区九门八码头划分为12个区承揽业务,才基本平息了争斗。1921年,轿夫组织成立了苦力工会,归商会管理。重庆下半城著名的十八梯有一条不长的死巷,轿夫都在这里搭建一些窝棚睡觉,一到晚上摆满了滑竿,久而久之就叫了轿铺巷这个名字。

老重庆的街轿像今天的出租车一样,要给轿行缴“份子钱”,每乘街轿缴日收入的1%作为租金。1936年,重庆有轿行389家,轿子31120多乘,轿夫约10万人,规模最大的是设在来龙巷的陈小民“成都藤轿公司”,资本达3万元,有960乘轿子。

1940年,重庆市工务局对街轿进行整顿检验,核发牌照,并对街轿规模和从业人员作出规定:主城数量为2000乘,南岸和江北各为500乘,轿夫年龄在18至55岁以内,出工时穿统一的编号衣服。工务局为了不影响公共汽车出行,还明确规定,禁止街轿在公共汽车停靠站范围内候客和停放。

抗战期间的重庆作为陪都,一下子拥来大量的外来人口,街轿又给很多贫困家庭带来了比较稳定的收入,实际的街轿数量远远大于规定的数额。1943年,重庆城有轿行167家,街轿19600多乘,从业轿夫45000多人,给本来就狭窄的重庆街道更添拥堵。需求与现状矛盾十分突出,当年11月,国民政府主席禁止城区轿子,不许乘坐,致使重庆城大批轿行倒闭,大量的轿夫失业。1946年,轿子还有4500多乘,轿夫14800多人。

老重庆的轿行虽然经营着“出租车”,但并不属交通行业,俗称“差事铺子”,属服务行业。除了经营轿子外,还配有“龙杠”抬棺材、埋死人,称抬埋业。街轿出现前,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庆城的两家抬埋“差事铺子”,率先创办了“三合公”“通行号”花轿行,为婚嫁礼俗提供花轿出租。花轿行出现之前,重庆城的人结婚迎娶,都是向大户人家借用,大户人家一般都置有花轿和大轿。花轿行的出现,在重庆城很受欢迎,很快发展到12家,遍及江北,江南一带。

老重庆的轿行不仅开创了重庆城区公共交通的先河,也是重庆婚庆公司的鼻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