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足文化交流与影响:探索仿木结构画像石墓与崖墓的形成和发展

大足文化交流与影响:探索仿木结构画像石墓与崖墓的形成和发展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为探讨以重庆大足为中心的大巴山以南、乌江以北地区仿木结构画像石墓和崖墓的形成与发展、佛教和道教因素在墓葬文化中的表现、两宋之交到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南迁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与影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大足文化交流与影响:探索仿木结构画像石墓与崖墓的形成和发展

两宋之交到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因战乱南迁,四川地区就有大量来自陕晋地区的移民[8],与南宋早中期仿木结构画像石墓、崖墓大量流行契合。南迁移民将仿木结构砖室墓文化因素结合了重庆大足为中心的大巴山以南、乌江以北地区多山多石的自然条件,以及大足石刻技术工艺和基本不见砖室墓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较为发达的仿木结构石室墓、崖墓的墓葬文化。如前所述,M1墓主人很可能为两宋之交从邓州南阳迁往此地的移民后裔,沿袭了北宋时期豫西南地区较为流行的八边形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形制,可能由于建造工艺的考量,选择了崖墓这一载体,简化的“开芳宴”、墓室反映四周建筑环绕的院落仍体现了较为浓烈的北方墓葬文化因素;四神及瑞兽的装饰则是本地区道教因素与墓葬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迦陵频伽目前仅见于北宋晚期的清水宋墓[9]、大荔县老君寨宋墓[10],结合陕甘地区北宋晚期也有较多瑞兽花草纹装饰,陕甘地区对这一地区的墓葬文化也有着重要影响。综上所述,高洞子墓群的发现丰富了宋代墓葬的形制,作为纪年墓葬,对于宋代墓葬的年代学研究具有标型作用。同时,为探讨以重庆大足为中心的大巴山以南、乌江以北地区仿木结构画像石墓和崖墓的形成与发展、佛教和道教因素在墓葬文化中的表现、两宋之交到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南迁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与影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附记:参加本次清理工作的有白九江、代玉彪、王道新、文朝安、张守华、王贵平、李玉彬、王昌文、廖茂羽,线图由文朝安、张守华、陈芙蓉绘制,拓片有王道新、王贵平制作,照片由王昌文、代玉彪拍摄。(原文发表在《文物》2020年第6期。原标题《重庆永川高洞子南宋墓群清理简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