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杨禅派,南宋雷庵正受所编的《嘉泰普灯录》有所记载。据《嘉泰普灯录》卷第十六《南岳第十五世(临济十一世杨岐四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抚州白杨法顺禅师》[3]所载,白杨禅派为临济宗杨岐禅系的支派,由北宋末南宋初的法顺禅师卓锡江西临川白杨寺后所创。其创派祖师法顺禅师生平事迹在稍后的文献,如《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同治)万载县志》《卍新纂续藏经》《巴蜀禅灯录》等都有记载,但均以《嘉泰普灯录》为蓝本,仅做了少量补充和延伸。
白杨后裔墓(1612年)
根据文献中的记载,法顺禅师生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俗姓文,绵州魏城人(治所在今四川省绵阳市东),幼时神观秀发,七八岁时即视力超群,夜里视物如同白昼,父母觉得他的形貌能力异于常人,因此让他出家。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值法顺18岁之际,在绵阳盐泉县香积寺受具足戒,出家为僧,拜入香积寺(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奉和禅师门下。后到成都,师从大慈寺冲悟法师,开始学习《楞严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唯识论》等经论。法顺对于“若离于念,名为得入”这句经文,研究了很久也不得法,便去问冲悟法师,法师也不能决断,于是鼓励他去游学。北宋崇宁年间,法顺开始四处游历,先造访襄阳谷隐寺静觉禅师,参学数年未开悟。
大观年间(1107~1110年),佛眼清远禅师居龙门,颇具声名,法顺赴龙门参清远禅师,度过一段漫长的岁月,做遍了各种平凡的杂务,也没有轻慢懈怠。一日,他听到清远禅师在普说的时候,举傅大士《心王铭》中诗句:“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一段时,心有所悟。后来看到置放佛经的转书架在快速旋转,顿时彻悟,领会了“离念得入”正是一样的道理。于是第二日直接到了方丈室,向清远禅师行礼,禅师问:“真佛在什么处?”,法顺答曰:“在不定处。”清远禅师又问:“既然是真佛,为什么不定呢?”法顺回答说:“如果定了就不是真佛了。”龙门很奇怪,便问为何。法顺说:“水中的盐,颜料里的胶,可有定处吗?”并呈偈道:“顶有异峰云冉冉,源无别派水泠泠。游山未到山穷处,终被青山碍眼睛。”清远听后深表认可[4]。
法顺在龙门时,其师兄善悟禅师应邀住持云居寺,法顺往助,任藏主,住持法堂经教,其时合寺僧众近两千,法席极盛,法顺出力尤多[5]。(www.xing528.com)
南宋建炎初,漕使张琮在临川新建广寿寺,迎法顺禅师开法,名气日盛。绍兴元年(1131年),临川太守蒋璨佩服法顺禅师,请迎禅师到白杨山住持白杨寺(今江西省抚州市白杨镇附近)。法顺初到白杨,只有几间靠木头支撑、不避风雨的破败老屋。法顺带着钵袋,到抚州乡城,从早到晚化得斗粟而还。之前一些僧人得了瘟疫,禅师一到,病渐自好转。于是四方僧人纷纷归至白杨,日趋兴旺。禅师善于激励学者,青原绍灯法师始终侍从,后出世,名声广播。禅师平时待人热情,垂示、勘辨,性耿直,不拘时俗。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南宋抗金名臣李纲敬慕法师道行,请了两次,法师也坚持没有去。
禅师一生律身清苦,自己居住在山中,出入杖笠独行。曾经在雪中跌倒,作偈曰:“垂老住山寺,参官走道途。前村雪岭上,蹎倒没人扶。”用以形容年老的自己像被弹劾而罢官的人一样跌倒后无人扶起。绍兴九年(1139年)五月十一日,禅师感到身体有恙,夜里听到开静钟声,突有感悟。病中告诉徒众:“久病未尝推木枕,人来多是问如何。山僧据问随缘对,窗外黄鹂口更多。只如七尺之躯甚处受病?众中具眼者,试为山僧指出病源。”众人所说,皆与病症不相合。禅师拍掌一下,作呕吐声,说道:“好个木枕子。”侍奉的僧人过去看时,禅师已坐着圆寂。火化后收集舍利,拾得目睛,齿,舌数颗同灵骨在塔于寺庙之西。禅师寿64岁,僧腊47年[6]。
法顺禅师在禅宗史上的贡献不单单体现在住寺弘法上,还表现在留给后世的经典语录和法语上。如,上堂语曰:“好事堆堆叠叠来,不须造作与安排。落林黄叶水推去,横谷白云风卷回。寒雁一声情念断,霜钟才动我山摧。白杨更有过人处,尽夜寒炉拨死灰。”又如,示众法语云:“染缘易就,道业难成。只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树。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一似为已,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法顺禅师的一生可谓“阐扬一代时教”[7],正如南宋枢密使徐师川所评:“善哉,道师明眼而安步方号,足目俱到,则高庵之所以为兄,白杨之所以为弟也。”[8];清自融也评道:“详观高庵俨临巨刹,卑躬力道,唯众是亲,白杨荒村废寺激昂崛起,而名跨一时。然二公弘法,俱不满十载,而风教言言,虽百世尚可想见其眉宇。鸣呼!盖循道而亡,私之效也。比夫异时,怙势肆奸刻众奉己者,何殊粪壤哉!”[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