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涂山窑考古发掘:发现渝西地区19处窑址的区别和联系

涂山窑考古发掘:发现渝西地区19处窑址的区别和联系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涂山窑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窑址多达19处(附表)。这是首次在渝西地区对涂山窑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为了解涂山窑各窑址间的区别和联系提供了实物资料。2016年10月~2017年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院对窑山坡窑址、小山坡窑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408平方米。

涂山窑考古发掘:发现渝西地区19处窑址的区别和联系

涂山窑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窑址多达19处(附表)。其中,以黄桷垭窑址群开展工作最多,材料也较为重要:

1982年2~4月、1983年3~4月,重庆市博物馆对王庄、涂山湖、航灯厂、小湾、三块田等五处窑址进行考古试掘,试掘面积490余平方米,清理窑炉2座。此次试掘揭开了涂山窑考古工作的序幕[13]

1985~1988年冬春两季,重庆市博物馆对小湾窑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675平方米,清理窑炉3座、淘洗池1处,还发现有作坊残迹。发掘者认识到窑炉的差别,并根据出土遗物把小湾窑址的烧造历史推定为北宋到元初[5]

1988年9月~1989年1月底,重庆市博物馆、重庆市南岸区文管所等对锯木湾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40平方米,清理窑炉1座。该窑址以生产茶盏为主,反映出锯木湾窑址生产趋于专门化[14]

2003年4~5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酱园窑址进行了较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05平方米,清理建筑遗迹1处、窑炉17座及灰坑、堆煤场若干处。发掘者结合窑炉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把酱园窑址分为三期,并分析了涂山窑兴衰原因[15]

2004年4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再次对小湾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建筑遗迹4座、窑炉2座、灰坑1座[12]。2011年2~4月,又对云南会地、小湾两处窑址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其中小湾窑址是在2004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作坊遗迹进行清理,基本厘清了小湾窑址的制瓷工艺及生产流程[16]

除黄桷垭窑址群外,重庆其他地区较为重要的材料有:

1990~1992年间,重庆市博物馆等对巴南清溪乡梓桐、华光村两处窑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48平方米,其中梓桐窑址发现有较完整的窑炉1座,在火膛上端发现有月牙形及长方形平台,较为少见,可能为增加窑内容量。出土的遗物中,不仅发现有黑釉、白釉瓷器,还有少量的仿钧窑瓷器,反映了梓桐窑址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吸收其他名窑优点的同时,并进行仿制[6]。(www.xing528.com)

2005年12月,为了解瓷窑里窑址群的产品构成、特征及堆积情况,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石朝门窑址进行考古试掘,发掘面积18平方米,清理宋代窑炉1座,并出土了大量的瓷器标本和窑具[12]。这是首次在渝西地区对涂山窑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为了解涂山窑各窑址间的区别和联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7年8~10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为配合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对炉堆子窑址和朱家堡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20平方米,两处窑址共清理窑炉5座。出土瓷器中以白瓷为大宗,其中炉堆子窑址白瓷占80.5%,朱家堡窑址白瓷占78%,大量烧造白瓷是盐井窑址群的突出特点[8]

2013年1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黄门窑址进行考古试掘,试掘面积67平方米,清理窑炉1座。出土瓷器中白瓷略多,约占出土瓷器的52.5%。整体来看,与合川发现的炉堆子和朱家堡窑址较为类似[9]

2014年10~1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院对石朝门窑址、桂花屋基窑址、堰口屋基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5平方米,清理宋代窑炉1座、房址1座、墓葬2座。同时,对遗址及其周边进行了系统调查勘探,基本掌握了遗址周边瓷土、煤场、水系等分布状况,新发现了两处宋代窑址[17]

2016年10月~2017年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院对窑山坡窑址、小山坡窑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408平方米。其中窑山坡窑址是此次发掘的重点,共清理宋代窑址2座,元代窖藏坑2个,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标本。此次发掘除获得了较多可供窑址分期的材料外,部分出土器物可见白地黑花釉下装饰,题材多样,如单株草叶纹和鱼纹等,这是在其他涂山窑窑址中较为少见的。

白釉彩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