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宋晚期至元初老鼓楼考古发掘:出土青白釉斗笠碗与黑釉灯盏的形制研究

南宋晚期至元初老鼓楼考古发掘:出土青白釉斗笠碗与黑釉灯盏的形制研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土的青白釉斗笠碗F1:4形制与景德镇湖田窑南宋晚期“斗笠碗小饼足,直壁,大口”特征一致;黑釉灯盏F1:6器形与涂山窑二、三期AⅡ式碟相同,时代为南宋后期至元初。老鼓楼始建于淳祐乙巳即宋理宗淳祐五年。通过考古发掘得以探知这一建筑台基的主要部分,从始建至今几乎没有改变,其内部结构一直保留着始建时期的状态,无论是夯土层、包含物、包砖的铭文,时间指向皆精准而一致。

南宋晚期至元初老鼓楼考古发掘:出土青白釉斗笠碗与黑釉灯盏的形制研究

谯楼基址的时代研究,首先要确定始建和废弃的时间点位,以及中途变化过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动态掌握该建筑历史发展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变化。考古层位学与类型学是最基本的手段,历史文献、古代舆图是重要的佐证,多学科综合研究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准确判断时代的必要保障。2010年4月28日,我们开始在老鼓楼布方。首先挖掘一条2米宽的探沟,作为正式发掘前的测探。29日上午,发现高台内部填土为保存较为完好的南宋夯土层,基本确认这是一处南宋遗迹

发掘工作严格按照考古规程推进,不久之后,一个包砖的夯土墩被发掘出来。这个土墩三面包砖,一面残缺,包砖层层收分砌筑,较为规整,像人的牙龈一样,古人叫露龈砌。夯土土芯里夯窝和夯线都很清晰,完整的夯线证明高台从始建到今天没有经历中途的改建。

通过土芯的出土遗物,确定时间点是南宋,并且是某种建筑的基底。出土的青白釉斗笠碗F1:4形制与景德镇湖田窑南宋晚期“斗笠碗小饼足,直壁,大口”特征一致;黑釉灯盏F1:6器形与涂山窑二、三期AⅡ式碟相同,时代为南宋后期至元初。

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土芯外面的包砖,砖体上大多刻有“淳祐乙巳”的字样。“淳祐”是宋理宗的年号,“乙巳”是淳祐五年,即公元1245年。

在确定高台建筑废弃年代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追溯到三峡博物馆50年代有入藏高台包砖的信息。由于高台包砖的铭文内容只有“淳祐乙巳,東窑城磚”“淳祐乙巳,西窑城磚”两类,文物自铭为城砖,所以在三峡博物馆的入藏信息里,将其定为宋代重庆城城墙用砖。作为博物馆收藏过程中的记录手续,这条文物入藏信息无可挑剔,但是对高台基址废弃年代的研究却帮助不大。反而由于这几块城砖的入藏,在很长时间内,重庆的相关研究者都错误地以为,宋重庆城为夯土包砖的城墙,而不是现在大量被考古证实的石城。(www.xing528.com)

高台铭文砖

老鼓楼远眺

几年后,我们在北洋政府顾问安特生先生的远东像集里意外的辨识出两张老鼓楼的照片。又在影印民国档案《九年来之重庆市政》里找到了1936年3月至6月扩修现解放东路高台基址段的记录。自此,尘埃落定,时间节点基本清晰。高台建筑基址即为晚清的老鼓楼,更是南宋重庆府前的威仪性大门——谯楼。老鼓楼始建于淳祐乙巳即宋理宗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淳祐三年(1243年),南宋兵部侍郎余玠设四川制置司于金碧山下的重庆府衙内,并于淳祐五年(1245年)修建谯楼,即老鼓楼高台建筑F1。老鼓楼在1936修建林森大道过程中被拆除。

通过考古发掘得以探知这一建筑台基的主要部分,从始建至今几乎没有改变,其内部结构一直保留着始建时期的状态,无论是夯土层、包含物、包砖的铭文,时间指向皆精准而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