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F1高台建筑:标志性建筑二

F1高台建筑:标志性建筑二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台建筑F1是老鼓楼衙署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即为清代晚期张云轩所绘《重庆府治全图》中标记的建筑“老鼓楼”,老鼓楼衙署遗址亦由是得名。其位于Ⅱ区南部和Ⅲ区中,绝大部分暴露于地表,系夯土包砖式高台建筑基址。顶部被近现代建筑破坏,台上建筑已毁坏不存,高台内部分夯土亦被取走,外墙后期利用频繁。据1号磉墩解剖结果,其与高台夯土共同叠压、打破下层F4,分析应与高台同时砌筑。

F1高台建筑:标志性建筑二

高台建筑F1是老鼓楼衙署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即为清代晚期张云轩所绘《重庆府治全图》中标记的建筑“老鼓楼”,老鼓楼衙署遗址亦由是得名。其位于Ⅱ区南部和Ⅲ区中,绝大部分暴露于地表,系夯土包砖式高台建筑基址。以解放东路为界,分北、南两部分进行发掘,现分别予以介绍:

1.北部区域

南邻解放东路,西连巴县衙门街,北接马王庙朝天驿,部分压于解放东路下。顶部被近现代建筑破坏,台上建筑已毁坏不存,台基的石、砖、夯土以及内部的建筑空间毁坏严重,外部砖墙被近现代期建筑频繁利用,修凿改建痕迹明显。

F1大部暴露于地表,揭露部分平面形状近长方形,残长24.37米、宽24.70米,残存最高处约7.65米,方向215°,包括夯土包石台基和夯土包砖高台两部分。

夯土包石台基即高台建筑地基,高约3.05米,大部分包边石墙可见8层,以楔形条石错缝丁砌垒筑,由下至上层层收分,内部以夯土填实。台基所用条石长0.90~1.62米、宽0.25~0.50米、厚0.27~0.42米。

夯土包砖高台残高约1.70~6.35米,长方形青砖以一丁一顺或一丁二顺错缝砌筑,厚0.30~0.80米,墙体外壁由下而上层层收分,倾斜度约79°。砖墙内以黄褐色黏土夹杂小型鹅卵石层层夯填,残存31层,夯层厚0.20~0.22米,夯窝直径0.03~0.09米、深0.01~0.02米。夯土内夹杂大量陶瓦、白釉瓷、黑釉瓷、青釉瓷及缸胎器等遗物残片。青砖呈长条形,长约36.00~38.00厘米、宽约19.00~19.50厘米、厚约9.50~10.50厘米,侧面多模印阴文或阳文的“淳祐乙巳,東窑城磚”“淳祐乙巳,西窑城磚”铭文。

老鼓楼衙署遗址考古发掘分区图

Ⅰ区航拍照片

Ⅱ区航拍照片

谯楼高台基址内,考古发现有门塾残存。揭露部分平面近长方形,进深14.91米、面阔8.82米、残高1.08米。周边砌筑挡土墙,墙体以青砖丁顺交替,错缝平砌构筑,内墙笔直规整,外墙残损,由下至上层层收分,被高台建筑内部夯土覆盖,残宽1.16~2.40米、残高0.30~1.08米。门塾东北部墙体内发现三个圆形柱洞D1、D2、D3,直径0.30~0.58米、深0.20~1.08米。(www.xing528.com)

2.南部区域

揭露部分平面形状近长方形,南北残长22.30米、东西暴露宽25.90米,残存最高处约4.35米,方向215°。顶部被近现代建筑破坏,台上建筑已毁坏不存,高台内部分夯土亦被取走,外墙后期利用频繁。

F1南部区域分为台基包边墙、门塾、磉墩、夯土、护坡五部分。

台基现存遗迹主要为墙基三段,即高台东墙基、南墙基与西墙基,东南转角扰毁,西南转角保存较好。下部为大型条石丁砌基础,由下至上层层收分,发掘区内清理至底区域,可见基础均直接砌筑于基岩之上,南墙基东端可见开凿的基槽,宽140厘米、残长320厘米、深1~3厘米。西墙(T0403西北部)北端基础保存较完整,为6层条石砌筑,高2.4米。东南部仅存1层,高0.45米。西南角残存3层,高1.1米。条石基础之上为砖砌包边,仅见于西墙及西南转角,西南转角残存2层,北端保存较好,顶部残宽2.05米、底部宽2.25米,残高1.25米。青砖长方形,长约36.00~38.00厘米、宽约19.00~19.50厘米、厚约9.50~10.50厘米,以一丁一顺或一丁二顺错缝砌筑,侧面多模印阴文或阳文的“淳祐乙巳,東窑城磚”“淳祐乙巳,西窑城磚”铭文。

门塾位于发掘区北部T0403、T0503及T0603内,揭露部分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14.15米、南北残宽5.75米、残高1.30米。周边砌筑挡土墙,墙体以青砖丁顺交替,错缝平砌构筑。其中西墙与门塾西墙共用,内墙笔直规整,外墙残损,由下至上层层收分,顶部残宽2.05米、底部宽2.25米、残高1.25米。东墙内墙损毁,据剖面观察,两侧被晚期排水沟打破,东侧为两层鹅卵石道路及房址叠压,向北部延伸至解放东路下。外墙残存10层,高114厘米、暴露部分残长150厘米、上端残宽84厘米、底端残宽114厘米。其中一块墙砖上留有“淳祐通宝钱币印文,应为窑工在烧制过程中留下。门塾南墙墙体已毁,残存基础条石及西南角台基2层包砖,基础条石上发现2个长方形柱洞,柱洞间距5.5米,东部柱洞长0.65厘米、宽0.20厘米、深0.15厘米,西部部柱洞西部被Q8打破,残长0.42厘米、宽0.20厘米、深0.15厘米。

磉墩位于台基中部,除T0603外各探方均有发现,已暴露5处磉墩,均为石块加白石灰砌筑,坚固结实。磉墩部分被现代水泥桩基破坏,保存较好者平面为方形,1号磉墩长170厘米、宽160厘米,2号长170厘米、宽150厘米,6号长190厘米、宽180厘米。据1号磉墩解剖结果,其与高台夯土共同叠压、打破下层F4,分析应与高台同时砌筑。

台基内部夯土多扰毁不存,随地势略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倾斜分布,各探方发现层数、厚度不一,以T0403、T0404内F1夯土堆积东壁剖面为例,多达35层堆积。

护坡仅见于台基南墙外侧,随地势略呈东高西低倾斜分布,上部被晚期房址叠压打破,残存5层。5层下为基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