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为乡人俗称的小地名,调查发现时结合养马城突出的军事防御性质,曾登记为“牙门”。其后,我们围绕这一问题久议不决,遍请高人仍不得其解,无奈最后暂定之为“衙门”,度两者应相去不远。8月上旬,第三阶段的试掘工作遂以之为重点展开。
衙门遗址位于城址东南部,坐北朝南,背靠豪高坡,下临白沙水,遥对海龙囤。依地势分为北高南低的三级台地,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80米。试掘确认,四周由围墙围合成院落,东墙保存较好,条石包边内部夯土结构,厚1.87米、残高1.10米。大门开于南墙中部偏东,由东西两侧墩台及门道组成,通面阔31米,进深8.50米。墩台两侧各有一条附属道路。门道宽5.40米,中部两侧各有方形门限槽孔一个。门前为阶梯踏道,共11级,残长7.25米、宽5.40米,路沿及挡阶均为石嵌板结构。
衙门遗址全景
院落中部中轴线上发现有石板道路,两侧探沟内清理出房基建筑,东侧3座,西侧5座,房址间有叠压、扩建现象。院落北部为一大型夯土包石台基,东西宽45米左右。台基东部发现两层废弃堆积,含较多炭屑及红烧土颗粒,推测其上建筑应因火焚毁。台基上发现一道南北向规整墙基,东侧清理出两条石板道路,均叠压台基废弃层。台基北部在院落中轴线左右两侧各发现对称分布的水池一座,皆方形,边长6.80米、深0.90米左右。开凿于基岩上,壁面凿痕规整。坑内均为建筑废弃堆积,包含物以板瓦、筒瓦为主,两池地层可相互对应。(www.xing528.com)
台基东南探沟内清理三层黑灰色垫土堆积,分布范围较广,衙门遗址东围墙内普遍存在。在整个城址南部亦多有发现,衙门遗址南部顺城墙方向至采石场南部区域、旋坑至西门南侧处均有分布,厚度及层数因地形略有不同。据探沟剖面及衙门南部断坎清理发现的青花瓷片分析,这次大规模的扩建填垫过程在明代后期。
另在衙门西北陂坡一带,发现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采石场一处,局部清理结果显示开采频繁,采石留下的作业面高低错落,其上残存楔眼、錾纹等痕迹50余处,楔眼依平面形状可分为长条形、三角形、梭形三种,剖面形状相似,均横剖面呈“V”形,纵剖面近等腰梯形。据此初步解决了城址建筑用材的来源问题。
采石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