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下午,天空下着毛毛细雨,风吹岭(冬令风极猛烈,行人过此几不能立,故名)的寒风怪叫着,我来到了龙崖城脚下。面对近在咫尺的龙崖城,实在是难以抑制立刻登上龙崖城一睹真容的冲动,全然不顾小道的湿滑和夹着毛毛细雨的寒风可能给我的登山之路带来的困扰。
峭壁及平竹林
民国城墙及城门(www.xing528.com)
拾级而上,行走在通往龙崖城的独径上(后期的考古调查中在这条小路的北侧发现了一条更为险峻的道路),这条由石板铺砌的台阶连接成的“天路”,坡度非常大,这或许就是当年蒙古军队和云贵护国军进攻龙崖城的必经之路了吧。没过多久,我的呼吸就不是那么均匀了,慢慢开始喘起了粗气,背心也开始冒汗了,我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回望刚才走过的路,估摸着还不超过200步台阶吧。天空的细雨似乎变得更大了一些,耳旁的寒风声音愈发瘆人,山间的雾气使得能见度不超过30米,一切的一切都容不得我长时间休息。背上装有相机的背包再出发,再也无心查勘道路两侧文献记载中的寺庙、摩崖题刻和可能存在的关隘遗迹,只想快快到达城门,但这曲折的山路和山间浓雾让我根本就不知道距离城门还有多远,就好像行驶在茫茫大海却不见灯塔的小船,内心的迷茫达到了极点,完全体会到当地村民称龙崖城为天城山(天上之城,登城堪比登天)的贴切。
就在我找到天气条件恶劣有安全隐患的理由准备放弃此次踏勘工作时,我抬头看到了不远处的城墙和城门。沿途的困顿和不堪瞬间一扫而光,有的只是战胜自我的沾沾自喜。触摸着还带着历史温度的城墙和城门,一时之间思绪万千。再往前走,是密密麻麻的平竹林,漫山遍野都是,不少平竹已经占领了本已十分狭窄的小路,几不能行,更无法观察到隐藏在竹林深处古代遗存。由于天色已晚,带着些许不甘和龙崖城遗址是否真如部分学者所言“以民国时期遗存为主,少见或是不见宋代遗存”的疑问下山返回驻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