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用餐方式的转变:合餐制的逆袭

中国古代用餐方式的转变:合餐制的逆袭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画中的男女已经习惯了垂足而坐,但从食物及餐具来看又表现出分餐制的特点。这表明,夫妻二人同坐一桌进餐的合餐制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中。明清时期,合餐制进一步成为主流,乾隆年间的满汉全席便是著名的合餐制奢华盛宴。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山西平阳马村金墓墓主夫妇宴饮图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墓主夫妇宴饮图清明上河图(局部)合餐制的流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宋之后科举制度的兴盛。

中国古代用餐方式的转变:合餐制的逆袭

西晋灭亡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给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席地而坐的传统因圆凳、方凳、椅子、胡床等高足家具的出现,渐渐地被垂足坐姿所取代。窄袖、紧身的胡服也更利于多人围坐合食,流行了几千年的分餐制来到了历史的拐点。

随着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北方游牧民族的合餐习俗影响了中原汉族地区,使得唐代呈现出由分餐制向合餐制过渡的特点。分餐与合餐各自特点并存的现象在唐代壁画等图像材料中找到佐证。例如,西安韦氏家族墓中有一副《野宴图》,画中方形食案中部有一道肉食,旁边配有公用的筷子和刀,参加宴饮的男子似乎还保留着盘腿的习俗,但从案上的食物摆放情况来看又是合餐的体现。

陕西西安韦氏墓壁画宴饮图

此外,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也描绘了相似场景,画中一凉亭内有9名男女,分坐在两条高足条凳上,中有一长方食桌,摆满了珍馐佳肴,每人面前各有一副餐具。尽管画中的男女已经习惯了垂足而坐,但从食物及餐具来看又表现出分餐制的特点。

尽管变高的桌腿、椅腿给合餐制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分餐制直到晚唐五代也没有完全消失。从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可见韩熙载和几名官员把酒言欢,画中有两个食桌,一大一小,韩熙载与其中三人坐一桌,另一位官员坐小桌,每人面前各有一份食物。

敦煌473窟宴饮壁画

合餐制的真正确立是在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宋代,随着茶楼酒肆、瓦舍勾栏等公共饮食空间出现,饮食文化具备了更浓厚的商业气息,加之椅子的完全普及、菜品的极大丰富等原因,合餐制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许多坐着高凳围着方桌的食客,是繁华城市合餐制饮食文化流行的缩影。许多宋金时期墓葬,如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山西平阳马村金墓等墓内壁画、砖雕中均可看到夫妇同桌共饮的“开芳宴”画面,再难见到汉代夫妻“举案齐眉”的景象。这表明,夫妻二人同坐一桌进餐的合餐制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中。明清时期,合餐制进一步成为主流,乾隆年间的满汉全席便是著名的合餐制奢华盛宴。(www.xing528.com)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山西平阳马村金墓墓主夫妇宴饮图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墓主夫妇宴饮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合餐制的流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宋之后科举制度的兴盛。传统贵族不断衰微,上流社会曾经象征着身份、地位的饮食文化也随之没落,简洁的合餐制相较于繁冗的分餐制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