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食考古视角下的分餐制溯源

饮食考古视角下的分餐制溯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餐制在中国具有数千年的历史。考古发现表明,分餐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中就已诞生。在此后西周至汉晋的一千多年间,无论是在贵族阶层的筵席,还是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分餐而食的形式一直是主流,在考古材料和文献中均有较多证据。周代的分餐制,藏礼于器,餐具数量的多寡体现了地位的尊卑。这五人便是一人一案,分餐而食。

饮食考古视角下的分餐制溯源

分餐制在中国具有数千年的历史考古发现表明,分餐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中就已诞生。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了饮食用的木案,其平面多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长约90~120厘米,宽约25~40厘米。案下三面有木条做成的支架,通高约10~18厘米。木案通涂红彩,有的还用白色绘出边框图案,案上还放有多种酒具,有木杯、木觚、陶斝等,是分餐制方式的实物代表。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氏族的族人们共同捕猎采集食物,然后平均分配食物,以分餐而食为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饮食礼制的萌芽,各式各样的食具、酒具以及摆放食具、酒具的食案相继产生,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制诞生了。

在此后西周至汉晋的一千多年间,无论是在贵族阶层的筵席,还是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分餐而食的形式一直是主流,在考古材料和文献中均有较多证据。《周礼·司几筵》郑玄注说:“铺陈曰筵,籍之曰席”,紧靠地面的一层叫做筵,筵上面的叫做席,“主席”“客席”“筵席”“酒席”“一席之地”等词汇的来源与此相关。除了席地而坐之外,每人面前摆放一张低矮的食案,案上放置各类食具。周代的分餐制,藏礼于器,餐具数量的多寡体现了地位的尊卑。《礼记·礼器》中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表明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可享用的美食数量也不同。

鸿门宴中的“分餐制”

秦朝灭亡后,楚汉之争中著名的“鸿门宴”采用的也是分餐制:“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人便是一人一案,分餐而食。

“举案齐眉”场景还原

后汉书·逸民传》记载了梁鸿夫妇二人相敬如宾的故事,也表现出汉代人分餐而食的习惯,是成语“举案齐眉”的出处——梁鸿的妻子孟光,每天为他准备饭菜,总是把装满食物的食案高举到眉毛处,恭敬的侍奉丈夫。

此外,大量的汉墓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考古发现中,也可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场景,而漆案、陶案在汉墓随葬品组合中亦十分常见。(www.xing528.com)

在这个时期,分餐制占据了主流。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礼教思想的影响,分餐制作为一种突出长幼尊卑、主客有别的用餐方式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当时低矮的家具样式配以人们席地而坐的姿势也是分餐制流行的重要原因,分餐制显然更加方便,也符合人体工程学

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漆案及配套漆器

重庆丰都汇南墓群出土釉陶案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宴饮图(局部)

四川成都出土汉画像砖宴饮图拓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