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人类与蝙蝠的密切关系:古代蝙蝠化石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

探索人类与蝙蝠的密切关系:古代蝙蝠化石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古以来,蝙蝠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蝙蝠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深受人民的喜爱。奉节穿洞遗址出土了马铁菊头蝠、西南鼠耳蝠、白腹管鼻蝠、大马蹄蝠等骨骼化石,尤其是出土了大马蹄蝠的头骨、肩胛骨、肋骨、椎骨、肱骨等骨骼化石,表明这些蝙蝠为自然堆积形成,是古人类的伴生动物,而不是人类食用的肉食资源。新石器时代丰都玉溪遗址出土的绯鼠耳蝠、马铁菊头蝠骨骼说明蝙蝠经常出入人类居所,成为人类的伴生动物。

探索人类与蝙蝠的密切关系:古代蝙蝠化石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

老蚕晚绩缩,老女晚嫁辱。曾不如老鼠,翻飞成蝙蝠

——(魏晋)陆机《诗》

毛龟蓍下老,蝙蝠鼠中仙。

——(唐)白居易《喜老自嘲》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南宋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南宋)范成大《蝙蝠》

虽然蝙蝠携带大量病毒,但是它们捕食害虫,对人类有益。自古以来,蝙蝠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汉代《易林·豫之小畜》“蝙蝠夜藏,不敢昼行”记载了蝙蝠的夜行习性。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蝙蝠有着吉利的寓意,其音同“遍福”,象征着幸福绵延无边。古人对于蝙蝠的喜爱偏向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很多传世文物中都有蝙蝠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有关于蝙蝠的各种雕刻,比如窗花木雕玉雕、门上的福字等。蝙蝠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深受人民的喜爱。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的玉蝙蝠,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蝙蝠形象的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了一件商代玉蝙蝠,其形象为一只展翅的蝙蝠,又似一个双立耳兽面,极具神秘色彩。春秋后期的蝙蝠纹饰主要作为一种边饰,起修饰美化整体造型的作用。汉至魏晋时期的蝙蝠纹饰主要体现在铜镜的装饰上,通常与柿蒂纹配合使用。唐宋时期的蝙蝠纹饰运用更为广泛,在服饰、花鸟画中较为常见。明清时期,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对于吉祥寓意的纹饰图样追求更为炙热,蝙蝠纹饰进入全盛时期,被广泛应用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蝙蝠纹饰与大量的花卉、动物、文字相组合,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代玉蝙蝠

蝙蝠与人类关系密切,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各个考古遗址中出土的蝙蝠化石或骨骼。重庆地区出土的最早的蝙蝠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奉节穿洞遗址出土了马铁菊头蝠、西南鼠耳蝠、白腹管鼻蝠、大马蹄蝠等骨骼化石,尤其是出土了大马蹄蝠的头骨肩胛骨、肋骨、椎骨、肱骨等骨骼化石,表明这些蝙蝠为自然堆积形成,是古人类的伴生动物,而不是人类食用的肉食资源。(www.xing528.co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宪宗《柏柿如意图》中的蝙蝠形象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蝙蝠纹葫芦

图注:1.颅骨顶面;2.颅骨腹面;3.颅骨侧面;4.第2对肋骨及背椎骨;5.左肩胛骨;6.右肱骨;7.右下颌骨舌侧;8.左下颌骨颊侧;9.前胸骨与第7颈椎前面;10.前胸骨与第7颈椎后面;11.右尺骨及烧骨。

大马蹄蝠骨骼化石
(图片来源于武仙竹、王运辅等《重庆穿洞遗址大马蹄蝠化石发现及其意义》)

左:白腹管鼻蝠头骨化石   右:大马蹄蝠下颌骨化石
(图片来源于谢硕《重庆中梁山地区第四纪洞穴堆积及小哺乳动物群的研究》)

酉阳何土司城遗址出土绯鼠耳蝠左下颌骨
(图片来源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动物考古实验室)

重庆中梁山地区第四纪洞穴出土了水鼠耳蝠、马铁菊头蝠、大马蹄蝠、白腹管鼻蝠等骨骼化石,也是自然堆积形成。

新石器时代丰都玉溪遗址出土的绯鼠耳蝠、马铁菊头蝠骨骼说明蝙蝠经常出入人类居所,成为人类的伴生动物。

早更新世巫山龙骨坡遗址和春秋时期巫山蓝家寨遗址出土了白腹管鼻蝠骨骼化石,虽然该动物起源时代早,但在其生存历史中所保存材料却很少。

明清时期酉阳何土司城遗址出土绯鼠耳蝠骨骼,这种蝙蝠体型较小,不利于捕捉,亦应是人类的伴生动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