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洪宗礼的课堂教学睿智而灵动,首先是富有“引读”智慧。例如,教读《一双手》,他先后亮了三招:巧用半截松木,妙用一把尺子,咀嚼一个“裹”字。三招过后,张迎善那双大手一下子就具象起来,使得学生都能够更加直观、仔细地观察、感受和感悟。这样睿智地妙引,自然就会使学生一下子在心底画出张迎善那双厚实、粗糙、生动、有力的大手,进而真正用整个心灵去深入感受张迎善那朴实、美好的心灵,并实实在在地领悟到“用劳动创造美的那双手才最美”的道理,最终获得了灵魂的升华。这样引导学生深度观察、体验、感受和感悟,任何生动的讲解都不好替代,至于那些冷冰冰的“词语填空题式”训练(在“手”前填关键词之类)、泛泛一读即进行合作探究之类的教法,也就更是无法比拟了。
其次是极富“引思”智慧。例如,教读《人民的勤务员》,面对明白如话、几近一览无余的课文,洪宗礼把课文中“他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板书在黑板上,问学生“这里为什么要用‘寻找’,而不用‘利用’,或者‘看准’‘抓住’等词呢”。这一问,便激起了学生的思维风暴。“风暴”过后,学生悟出“寻找”更为积极主动、更富有表现力,这一“特质”是“利用”“看准”“抓住”等词所不能比的。尝到了“于无疑处生疑”的甜头之后,在洪宗礼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一个个又都来了神,一下子井喷式地涌出“课文为什么用《人民的勤务员》做标题?”“如果用《雷锋主动做好事》做标题呢?”“课文开头和结尾为什么要引用雷锋的一句话?”“课文为什么要记雷锋的六个小故事?”“如果只记三个、四个呢?”“为什么不记十个、八个,几十个呢?”等十几个“疑”来。洪宗礼就是这样长期坚持在课堂上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递进、辩证、发散、创造地思考的,这构成了洪宗礼“引读”课堂的常态。也正如他所言:“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思维的秋霜。机智的一语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如久壅顿开的泉水汩汩流淌;一句轻声的责备,也可以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苗。”(www.xing528.com)
洪宗礼一直这样认为,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智慧型教师不但要善于思考,更要透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一姿一容、一颦一盼来掌握其学习心理,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展开睿智的思辨,使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进而使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和自主精神都得到充分的发育和提升。当下的一些语文课堂往往并不缺乏问答和讨论,但却因缺乏引读和引思的智慧而失于空泛、漂浮、花哨和低效。看来,我们还真的很需要到洪宗礼那里汲取一些智慧和营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