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语文教学整体化和最优化的有机渗透策略

实现语文教学整体化和最优化的有机渗透策略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因素的组合、渗透而形成的合力应大于各分解因素之和。语文内部的这种渗透性,决定着语文教学质的规定性和效度。这样做,有益于学科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更有利于实现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语文教学整体化和最优化的有机渗透策略

洪氏“渗透说”概述

语文内部的听、说、读、写之间,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都密切相关,互相渗透。各因素的组合、渗透而形成的合力应大于各分解因素之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优化的整合,使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知识教育与语文教育、智力发展与习惯培养等多元结合,互相渗透,充分发挥其整体综合教学效应。

语文与外部的社会生活以及其相邻的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语文源于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无不需要运用语文工具,语文教学必须置于社会生活的宏观范围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语文活动,巩固、加深、扩大、活用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把课内学习适当延伸到课外。语文教学以课堂为轴心,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联系、渗透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语文教学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上,更体现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素质的提高上。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渗透。要力求做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本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与社会生活广泛联系,与平行学科互相沟通。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可以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语文教学应当从教学时间安排上考虑到与学生社会活动、平行学科教学的协调、平衡,适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效度,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整体化、科学化和最优化。

学习洪宗礼的“渗透说”,再反观当今的语文教学,我们确实在整体化、最优化等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进而导致教学严重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缺乏灵气和活力,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实现教文立人的教育理想。那么,要想较为彻底地扭转当今这种被动局面,实现语文教学整体化、综合化、科学化和最优化,我们至少应该扎实地做好以下“三个相互渗透”。

(一)做好语文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渗透

洪宗礼认为,语文作为多因素的综合体,在它的内部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读、写、听、说之间,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都密切相关,互相渗透。各因素的组合、渗透而形成的合力应大于各分解因素之和。语文内部的这种渗透性,决定着语文教学质的规定性和效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扎实而有机地做好语文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渗透,最大限度地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最优化的整合,使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知识教育与语文教育、智力发展与习惯培养等多元结合,互相渗透,最大化地发挥其整体综合教学效应。比如,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信息和情感陶冶、精神营养等,也是为了获取“说”和“写”的门径与智慧。所以,教读应该与教说和写相互渗透,反之亦然。听,也是一种读,只不过不用眼睛而用耳朵去读。不管是用眼睛还是用耳朵,都必须用心,都要读出语言表达的规律和方法,因而也是与说和写相互渗透的。再比如,学生记忆一些“死知识”需要有良好的记忆力,但是仅仅靠充分发挥智力因素来死记往往是效果不佳的,即记完了很快就忘。如果渗透非智力因素,即强化趣味记忆,往往会收到刻骨铭心的记忆效果。例如,学生总是容易把“鸠占鹊巢”中的“鹊”误写成“雀”。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斑鸠鸟与喜鹊麻雀的个头,学生自然就会明白斑鸠鸟占了麻雀的巢是没有用的,自然也就把这个“鹊”字记得刻骨铭心了。

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语文内部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扎实而有机地做好语文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渗透。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做到既活又实,富有实效。(www.xing528.com)

(二)做好语文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与其他相邻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语文课本的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等各门学科,而各门学科知识又必须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必须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和渗透。一方面,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训练,掌握学习其他学科的钥匙;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数、理、化、史、地、生等学科的过程中,把这些教材也作为训练语文的“例子”。这样做,有益于学科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更有利于实现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洪宗礼认为,语文课中进行各科通用的学法指导是从更高层次上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从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上,更体现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素质的提高上。为此,语文学科教学就必须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渗透。当然,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渗透,并非取消或削弱语文和其他学科自身的任务,而是要力求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本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研读理科教材中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从中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其语言表述严谨的逻辑性。再比如,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像读论说类实用文那样去读文科类的章节,从中读出语言表述的形式、方法和规律等。也就是说,学生所学的其他学科教材都可以作为学好语文的“例子”来用,都可以自然而有机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不断提高。这样教学语文,不仅是把语文教活了,更是在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以使语文教与学获得更大、更实的效益。笔者真心希望广大语文教师都能在实践中改弦更辙,就像洪宗礼那样高度重视语文学科与其他相邻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扎实而有度地做好语文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自己把语文教好,也让学生扎实、睿智地把语文学好,直至他们能自主独立地会学语文。

(三)做好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相互渗透

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就是在强调语文与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环境息息相关。它涉及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等各个领域和方面。语文源于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无不需要运用语文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虽然要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但又必须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宏观范围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语文活动,巩固、加深、扩大、活用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把课内学习适当延伸到课外,从而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这也是洪宗礼所一贯强调的。正因为语文与社会生活广泛联系,与平行学科互相沟通,所以语文教学就应当从教学时间安排上考虑到与学生社会活动、平行学科教学的协调、平衡,就应当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在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效度,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做好语文与“生活”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还需高度重视五个“深度对接”,即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即情境、语境、意境、主旨、意图之类)、读者生活(包括读者的身份、地位、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生活情理以及学生的生命深度对接。

最后,笔者必须强调两点:其一,洪宗礼的“渗透”从来都不是呆板、机械的渗透,更不是拒绝学生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无机”渗透,而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有机化、生命化、生活化的渗透。因为,语文学科内部的诸要素也好,与其他相邻学科、与社会生活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也罢,这些都不能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和素养,更不会直接升华为思想、精神、境界和人格。要想让这方方面面的要素“鲜活”起来,融为一体,都朝着学生“学文立人”这个核心发力,那就必须要有学生生命、情感、心灵的深度参与,就必须通过教师科学的引导和学生深入品读、观察、体验、感受、思考、思辨和感悟。其二,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洪宗礼的“渗透说”,深刻而全面地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坚定不移地在教学实践中多环节、多渠道地加以落实和弘扬。我们必须追求这样的语文教学境界,即课内外诸要素都“鲜活”起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的、生命的和生活化的整体,都在合力地、高效地、无痕地为学生的“学文立人”发挥着作用,最终真正实现整体化、科学化、生活化和最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