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学思同步说”概述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表达一刻也离不开思维,思维的过程也离不开语言,语言与思维的密切不可分割性,语言与思维的统一性,决定了语言与思维始终是同步发展的。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无不有赖于想。想,还涉及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听、说、读、写与想始终是同步进行的,人们无论想什么都得运用语言,从简单的念头到复杂的思维活动,都是依靠语言。想,是听、说、读、写的总开关。
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语言思维发展的轨迹: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高的,思维能力也较强。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从语文教学中又可以发现,学生的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时又不完全适应。不能认为语言发展了,思维就自然发展了;思维发展了,语言也自然发展了,甚至以为两者可以互相取代。语言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辩证的统一,却不能“合二而一”。
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地想、正确地想、合理地想、严密地想,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又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其固有规律结合而成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也不例外。要使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步结合,必须首先将语言训练的要素和思维训练的要素作分解,然后按照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目标,找出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或最佳联系点,进而做科学的组合训练。要坚持结合语言训练进行思维训练,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全过程。
洪宗礼有句名言:“想,是听、说、读、写的总开关,是语文学习的总开关。”这里,笔者要拓展一步说,想,实质上也是学生学文立魂的总开关。笔者认为,品读洪宗礼的“学思同步说”,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三点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
洪宗礼一贯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无不有赖于想。事实上也往往确实如此。听他人讲话或诉说,不能不去想他要表达的主旨、要强调的意思,不能不去想他是如何清晰讲述的、又是如何打动读者的,同样也不能不去想他观念的正确性、说理的严谨性等;读到一篇文章,不能不去想这篇文章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来表达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同样也不能不去想文章的主旨是否无懈可击、表达是否无可挑剔等;自己要讲话,就不可能不想自己到底想讲什么,到底该怎样讲才会更好些,尤其还要考虑到讲话对象等;写也是一样,也要先想好自己要表达什么,究竟采取怎样的形式和写法效果才会更好,同时还要考虑读者对象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等。
这些都还是粗线条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需想得更深入细致些。比如写好一篇议论文,具体操作时就要做到:一是在破题时好好想。如“宽容”“桥”“时尚”“位置”之类的作文题,文章开头一定要先破题,即开篇揭示这个概念的一般意义、一些常规的理解等,而后再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迁移到作者要谈论的角度。这样一来,大话题就化小了,抽象、虚渺的概念也就变具体了,作者也容易找准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了,想选什么角度写就选什么角度来写,自然也就有话说了,而且可以写好了。二是在起笔时好好想。如“沉默是金”“人生不能没有坚强做伴”“时尚不可盲从”之类的作文题,若写成议论文,开头需好好想想如何起笔,以牢牢抓住读者,震撼人心,突出中心论点。三是在展开时好好想。好好想一想,分论点是否明确突出、充分有力,是否能够很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是否能够做到由浅入深地层层展开。四是在举例时好好想。想想例子是否典型,是否能够很恰切地为论点服务;想想例子是否让人耳目一新,是否有时代感;想想例子是否很有震撼力,是否能使读者发自内心地信服。五是在分析时好好想。好好想想如何进行深刻、透辟、辩证的分析,以进一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六是在结尾时好好想。好好想想如何根据自己文章的实情来定结尾的形式,如是否还需要重申、呼应中心论点;是否需要辩证地论证一下,以确保论点的辩证、全面和深透;是否需要再简要地谈谈该怎么做;是否需要增添点文采,以增强语言的冲击力,令读者心动或震撼等。(www.xing528.com)
可见,听、说、读、写须臾都离不开“想”。想,本身就是在用心听、用心说、用心读和用心写,是人的思维在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合理地进行流动。没有深入、辩证、合理的想,也就没有了有效的听、说、读、写。如果学生只是在一天天毫不情愿地接受着一篇篇用以训练或测评的阅读文本,一天天地在为那点儿可怜的分数对付着老师要求的仿真作文,如此几乎不给学生积极地想、主动地想、合理地想的机会,他们自然也就没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听、说、读、写”,几乎彻底拒绝学生的“想”,又怎会不高耗低效,令学生十分厌恨呢?要想较彻底地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笔者认为,我们还需到洪宗礼那里去寻得上策和良方。
(二)要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可以说,语言表达一刻也离不开思维,思维的过程也离不开语言。由于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是思维活跃、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同步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为了适应未来一代发展的需要。
鉴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洪宗礼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思同步,同步发展其思维能力。为此,洪宗礼希望语文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地想、正确地想、合理地想、严密地想,从而使其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他还认为,这种学思同步有益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习惯的养成,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发育。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他都始终坚持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全过程。
现在的大中学生,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写点儿东西思路不清、一团糨糊者不在少数,甚至一些高考语文得高分的学生也不例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令人痛心的尴尬现象,根子就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做到学思同步,没有坚持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全过程,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用心操作,切实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洪宗礼的学思同步观为我们揭示了听、说、读、写表层下面的内驱(即“想”),也指明了语言训练的科学途径——与“思”同步,甚至还为我们讲明了科学的操作方法。他希望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摆脱预设“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维模式的禁锢,绽放出灿烂的创造思维的火花,成长为富有创造思维的人。鉴于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洪宗礼的“学思同步说”,同时坚定不移地加以传承和弘扬,科学地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使“思”在学生课内外听、说、读、写训练中发挥支撑作用,贯穿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全过程,并且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科学的组合式思维训练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高的,思维能力也较强。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以写作为例,学生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往往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学生作文时说理分析透辟、深刻的,往往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学生作文富有见地,新人耳目,往往初步具备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反之,学生作文离题万里,大多因为思维缺乏方向性;作文杂乱无章,一般由于思维混乱;作文词不达意,文理不通,除了缺乏语言训练之外,往往是思维缺乏准确性。洪宗礼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的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时又不完全适应,比如也有思维敏捷、灵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却较差。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其固有规律结合而成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也不例外。要使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步结合,必须首先将语言训练的要素和思维训练的要素作分解,然后按照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目标,找出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或最佳联系点,进而做科学的组合训练。有时可“对口”训练,如在阅读教学中可把字词训练和概念判断的应用训练对口结合,在写作教学中可把作文立意训练与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对口结合;有时可交叉结合训练,如在阅读教学中把课文语言揣摩与求异思辨的讨论交叉安排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坚持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全过程,更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科学的组合训练。实践证明,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组合式的思维训练,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更符合听、说、读、写训练的实际,是科学有效的。
总之,洪宗礼的“学思同步说”就是在嘱告我们:在指导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同时融入学生的想象、联想、思考和思辨等思维活动。哪怕是看上去很不起眼的问题,只要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有价值,就要让学生的生命、心灵、头脑深入其中,在教师指导下真正自主独立地感受、体验、思考、思辨和感悟。也可以这么讲,没有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独立的“想”,也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也就不可能期待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逐步提高和真正的铸魂立人。想,应该是学生学文立魂的总开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