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详解与导学指南

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详解与导学指南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氏“导学说”概述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功能体的双向交往活动来完成的。回顾洪宗礼的“导学说”,我们不难发现洪氏“导学说”最集中地反映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揭示了教学过程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上佳境界。可见,洪宗礼的“导学说”对矫正目前的“极端学生中心主义”倾向,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守本提效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

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详解与导学指南

洪氏“导学说”概述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功能体的双向交往活动来完成的。从本质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过程。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

学习而言,学生是主体。如果把语文教学看作整体,教与学则都是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是主导的方面,因为教师引领着教学的方向,承担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等多重责任。

就语文学习的过程而言,学生的“学”,是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认知到理解、运用等种种转化的根据;“教”则是转化的外因。

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是要努力使教与学双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辩证、和谐、完美的统一。

导学的目标是实现“从教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而实现这一目标,应当重视“导”的作用。为了将来“不需要教”,现在必须明确“导”的方向,讲究“导”的质量,提高“导”的艺术,注重“导”的效果,真正地、扎扎实实地“教”好。

教师要通过艺术地“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立,而且在个性、意志、人格上都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从而在学力、能力、智力上都能得到同步发展。

回顾洪宗礼的“导学说”,我们不难发现洪氏“导学说”最集中地反映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揭示了教学过程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上佳境界。深入学习洪宗礼的“导学说”,反思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个必须”。

(一)必须坚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www.xing528.com)

课程理念的灵魂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按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要求去展开教与学,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教学,其宗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和创新品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强盛造就自主、创新型人才。从教文立人这一语文学科课程价值的高度来看,这样的课标理念无疑是正确的,是很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对人才需求的大趋势的。关键是在这“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教学”实践中,教师究竟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具体又该怎样从实际出发,因学生而异、灵活而扎实地落实好新课标的精神。

在落实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传统语文教学很不满,热衷于走偏锋,搞“极端学生中心主义”。甚至有人主张:让学生完全“独立”地与课文及作者进行对话,教师不要拟设什么“学习目标”,也不要预设课堂问题,以避免牵制、干预、阻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课文学习中的问题,也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去探究和解决。单从理念本身来看,这确实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但是,我们不得不冷静地指出,这种貌似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提法与做法,实质上是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搞得过分恐怕也该是另一种“目中无人”。首先是没有顾及学生能力、素质、个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人为地过度拔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把学生当成了语文和人文素养很高的人;其次是没有关注到学生对教师科学、灵活、适度的“引导”的合理需求,违背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再次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有效学习语文的实际需求;另外,就是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需要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

洪宗礼在他的“导学说”中确实也反复强调,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过于生硬地控制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不能使他们丧失主动性和独立性。但是他始终认为,教师的“教”始终处于主导的方面,以便使自己的“导”更能充分、到位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使其能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离开了教师合理的“导”,学生的主动就会成为盲动,结果反而会导致教与学的无序和低效。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处理好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这对矛盾,确保语文教学的本真、合理、有序、健康和实效,就必须首先把学生的体验感受、思考感悟、合作探究、思辨讨论等都置于教师科学、睿智的“导引”之下。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定向、启发、点拨、引导、暗示,不断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真正把教师的主导性落实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上。可见,洪宗礼的“导学说”对矫正目前的“极端学生中心主义”倾向,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守本提效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必须坚持辩证地看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新课标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洪宗礼的“导学说”也反复强调,教师的“教”始终是学生转化的外因,学生才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个性发展。在洪宗礼那里,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非但不矛盾,反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当然,教师必须得把高质量的“导”落实到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上。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科学地学,有效地学,并在学好语文的过程中实现自主精神、独立人格与创新品格等人文素养的发育与提升。所以,教师必须始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守住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这一理念。也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真心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自己的教学深入学生灵魂,从而使他们真获益、获真益。现在的问题是,要么过度尊重,一些语文教师把学生主体地位极端化,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思辨讨论等都处于一种无导、无向、无序、无功的状态;要么将语文教学彻底应试化、实用化和功利化,一味地死填硬灌、死考死练,根本就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心安理得地在那里制造考试的机器。这些都是因种种主客观因素而不能够坚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所造成的恶果。对此,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都看得很清楚,只是很少有人去变革这样的现状——或者说不愿(或无力)变革,还谈什么充分尊重学生地位!洪宗礼的“导学说”就充满着这种辩证的智慧,对指导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辩证地看待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很有指导价值,对促进语文新课改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必须坚持课本与师生双主体的和谐共生

如果把语文教学看作整体,那么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两者应该都是主体。当然,教师应始终是“导”的主体,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无益于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就学生而言,他们应该始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学”应该是他们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认知到理解、运用等种种转化的依据。如果教师的“导”成了生硬的牵引甚或控制,就会使学生这个主体丧失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学习中呈消极应付状态;如果学生的“学”成了自主架空或远离文本的跟着感觉走,这不仅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不作为,同样也会使学生丧失其学习、思考、探究和感悟的正能量,也就根本谈不上其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了。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使“导”与“学”双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辩证、和谐、完美的统一。为此,洪宗礼反复强调,“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功能体的双向交往活动来完成的。从本质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过程”。他的这一论断,无疑是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师生双方交往的过程,因而必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双主体合力,努力实现课本、教师、学生三者完美、和谐的结合,做到和谐共生。或者我们还可以这样讲,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和提升的同时,自己也从这种师生和谐发展中获取自身的发展和提升,从而获得更大的教育教学效益。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界对师生“双主体”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认识也比较深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大打折扣或根本就是另一番景象:很多教师只热衷于应试型教学,一味地搞强行灌输和压制性考练,根本谈不上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这种被动局面的症结也不难发现,那就是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本与师生双主体“和谐共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没有感受到过教与学过程中课本与师生双主体所形成的合力,更没有体验过这种和谐共生的成功与喜悦。可见,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学好文也做好人,要想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得到和谐发展,使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获得最大化的效益,坚持并践行课本与师生双主体的和谐共生,则应该是一条很有效的理想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