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的建构图我们也不难看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历练、能力形成和提高、习惯养成和定型绝不是孤立、静态的,而是时刻渗透着思维训练、课外生活、情感与价值观念的一个动态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有可能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同时也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等,最终实现教文立人的教育理想,才称得上真正完整的语文教育。这一点,洪宗礼在“五说”中也有所阐述,概要如下:
其一,语文作为多因素的综合体,在它的内部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读、写、听、说之间,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都密切相关,互相渗透。各因素的组合、渗透而形成的合力应大于各分解因素之和。语文内部的这种渗透性,决定着语文教学质的规定性和效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优化的整合,使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知识教育与语文教育、智力发展与习惯培养等多元结合,互相渗透,充分发挥其整体综合的教学效应。
其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与平行学科互相沟通,能够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可以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作为语文课本主体的课文,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等各门学科,而各门学科知识又必须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因此,语文教学还要注重以课堂为轴心,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渗透,以从更高层次上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一方面要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训练,掌握学习其他学科的钥匙;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数、理、化、史、地、生等学科的过程中,把这些教材也作为训练语文能力的“例子”。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渗透的过程中要力求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本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三,语文作为综合性工具学科,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所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就是说语文与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环境息息相关,相互渗透,涉及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等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但它又必须置于社会生活的宏观范围之中,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语文活动来巩固、加深、扩大、活用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自觉地把课内学习适当延伸到课外,与生活相融。同时,在时间安排上还要考虑到与学生社会活动、平行学科教学的协调、平衡,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在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效度,从而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语文教与学就会超越传统的时空观,真正实现整体化、科学化、最优化。
其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在语言训练之中渗透思维训练,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无不有赖于想。想,还涉及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听、说、读、写与想始终是同步进行的。所以,教师要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思维训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地想、正确地想、合理地想、严密地想,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又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www.xing528.com)
其五,学生在语文课上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同时还要接受思想教育、精神陶冶,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社会和自然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因文解道,因文悟道,自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人文教育、自然与社会方面的知识教育。这个渗透过程是有目的的、高度自觉的、有机相融且持之以恒的(而不是外加给学生的),其宗旨就是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等,培育和提升他们的自主精神、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
可见,在语文教与学过程中,语文自身各要素之间,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语文与生活之间,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之间,语文同思想道德教育、人文教育、自然与社会方面的知识教育等之间,无处不存在着“渗透”。唯有“渗透”,才使得语文教学上升到了综合发展学生的层面,才成了完整的语文教育,这应该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历练”和“渗透”绝对应该是洪氏语文“教育链”上最关键的两根链条,也同样是语文教与学活动最关键的两根链条。甚至还可以这样讲,没有这两根链条就没有洪氏语文“教育链”,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
笔者认为,在当前深化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洪宗礼语文“教育链”思想的启发下,我们确实应该自觉地形成这样的共识,即要想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务实有效,要想真正实现教文立人的语文教育理想,就必须高度重视“历练”和“渗透”,尽心尽力地打造好这两根链条。因为,这确实是关涉语文教学能否归真返本、务实有效,语文新课改能否健康推进、充满希望的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