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教师访谈等方法,对影响高中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并建议学校出台了相关措施。
(一)教师方面
1.因素分析:(1)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素养认识不足;(2)没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3)缺乏经验,很多教师在思想上很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因自身各方面缺乏经验而感到无所适从、无处下手;(4)自身惰性,一些教师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易于备课授课,教学内容上多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易于操作,教学任务容易完成,教师主观认为这种模式省时省力,易于提高学生成绩。但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容易忽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一线教师的教育创造力发挥;(5)专业能力不够强,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对策:(1)更新管理方式,激发教师教学活力;从多维度对教师绩效进行评价,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断激励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加强系统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基础能力。高中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坚持不断学习;(3)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及时关注教学热点动态,做好教学反思和改进;(4)树立自主意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教师要结合时代发展、社会期望和课堂改革做出有计划、可实施、能持续的自主发展规划,避免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走错路、走弯路,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www.xing528.com)
(二)学生方面
因素分析:1.学习动机因素。很多学生自中考之后,因未考入重点高中而失去自信、迷失方向,产生了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可能会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懒惰的学习氛围,不利于课堂教学改课的开展;2.学习观念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心中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观念根深蒂固。学生习惯于课堂上教师单方向的灌输,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3.学习行为因素。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如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复习,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形成对知识的探知能力,对知识的学习存在畏难的情绪,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4.心理氛围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容易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一般想法才能受到肯定,不成熟的思想不至于受到嘲笑和责备,学生参与课堂改课的愿望才会更加强烈。此外,高中阶段,课业繁重,很少有课外活动,使得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及时的放松与调整,又有来自升学的压力、排名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在多种压力之下,使学生背负了极大的心理负担,造成了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压抑。同时,在教师、家长布置的众多作业之后,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进一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是一个久积而成的弊病,这并非一朝一夕所导致的。要想扭转这种现状,也必须假以时日,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与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