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育
一、设计依据
(一)新课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则要求“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由此可见,《课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对小说提出“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学习目标。这就要求小说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审美体验的获得。此外,《课标》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价,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这表明学生对小说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读过、学过”的层面,而是要通过自我加工整理得到一个可视化的成果,同时还要将这个成果分享出去。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其中,经艺术化处理的人物形象会带给读者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陶冶以及心灵上的洗涤;情节的安排上,作家则通过一定的技巧去改造、彰显、淡化、转移故事的原有意义或赋予故事以新的意义,并由此实现特定的美学目的;环境描写上,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蕴含着深厚的审美意蕴。小说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小说的育人价值,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透彻的赏析。
(三)激情生本课堂模式的要求和目的
激情生本课堂要求以学生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提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自主高效的学习。其中,“自学静悟”环节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感悟,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环节可实现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鉴赏评价能力;“展示分享”环节要求学生将个人思考与集体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评比,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效提升学习的信度和效度。由此可见,在组织学生学习小说时,采用激情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既能有效解决当前学生学习小说的困境,又可以有效地完成《课标》对于小说学习的要求。
(四)思维导图
基于上述事实,本课型在激情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同时尝试采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用视觉形式来展示思维认知过程,拓展阅读思维,并且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当学生开始领悟小说并进行阅读感悟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小说的结构思路,并通过对写法的感悟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品读鉴赏小说的能力。
二、课型设计
(一)导入导学
导入导学是课堂的起点,包括导入和导学两部分。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的状态,导学是指教师通过“导学提纲”使学生明确自学静悟、合作探究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导入还是导学都要求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绝不可偏离或脱离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导入是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铺垫,导学则是为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路径和方法。基于这个理念,本课型实施初期,教师可以在课前预先根据学习目标准备一份示范性的思维导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心理,以便顺利导入课题。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小说的自主思考,为他们在接下来的阅读中绘制思维导图做铺垫。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此文的学习目标之一是“通过分析鲁镇的社会环境,探究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根据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借助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导入。
通过阅读这段文字不难发现,本段既有自然环境描写,又有社会环境描写,契合“探究鲁镇社会环境”的教学目标,由此教师可先给出一份简略的思维导图。通过观察这份思维导图,可明确下一步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对鲁镇的社会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由此可以顺利地引出自学静悟环节的思考题:“阅读课文,总结归纳鲁镇社会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自学静悟(www.xing528.com)
自学静悟,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思考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鉴赏小说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上思考要充分、学习中体悟要充分,从而实现“愤”而“启”,“悱”而“发”。除此之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品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就是欣赏语言艺术的过程,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多读文章,要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小说语言的魅力,在读中探究小说写作的逻辑。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本环节需要对鲁镇社会环境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归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速读法”读文章。通过速读,学生会发现文中能够体现鲁镇社会环境的描写有很多。例如,“这(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送福,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由此可以看出,鲁镇的人们把来年的希望寄托于神的赏赐。鲁镇人还相信有地狱、阴司,祥林嫂对此的态度是“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希望其有,是可以与她死去的丈夫与儿子团聚;希望其无,就不会有阎王因自己嫁了二夫来锯开自己的身体,等等。这些例子都可以表明,鲁镇是一个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的地方,并且生活在那里的人受其毒害至深。按照这个思路,学生会很快找到大量关于鲁镇社会环境的描写。面对大量有效信息,整合归纳是关键,此时教师可适当点拨学生采用“信息归纳法”来处理信息。通过归纳,学生可以对第一环节中教师给出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完善。至此,教师可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探究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即为完成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做准备。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学习,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将“自学静悟”里的思考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另一方面则要完成教师在“自学静悟”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当然,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小说的解读也是如此,学生在这一环节要想对小说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无论是在难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要有别于第二环节。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的绘制,在讨论结束后,小组内要能够拿出一份比较完整的思维导图作为本组的成果。
我们仍以鲁迅的《祝福》为例。通过交流个人思考所得,学生可初步了解鲁镇的社会环境。为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这个环节将引导学生从个体的角度进一步探究鲁镇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因此本环节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是“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学生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第一,祥林嫂都经历了哪些悲惨的遭遇;第二,在经历了几次遭遇后,祥林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从外貌、神态、精神状态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对祥林嫂而言,哪个遭遇对她来说是最致命的,理由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旨在梳理关于祥林嫂的故事情节,第二个问题旨在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第三个问题旨在揭示鲁镇社会环境的本质。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随着祥林嫂人物形象的愈加清晰,鲁镇社会环境的本质也将被剖析出来。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明晰小说的创作逻辑。至此,学生手中的思维导图应该得以进一步完善。
(四)展示分享
展示分享,是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班内展示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展示交流的范围由组内扩大到班内,在展示分享中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质疑评析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感悟小说无穷的魅力。经过前几个环节的准备,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完善了自己的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在班级内展示自己思维导图的过程,要求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主题词、分支结构、绘制过程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介绍。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一个小组进行展示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或者做出补充。同时,教师也要仔细倾听学生的介绍,根据展示情况适时做出评判。
例如,在展示对祥林嫂人物形象探究的结果时,有的小组认为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有的小组却认为是遵从者。这其实是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论题。通过进一步的质疑问难,学生将逐渐理清:一方面,祥林嫂是一个反抗者,她反抗婆婆、反抗二婚、反抗灵魂的归宿;另一方面,她也是一个遵从者,当面对再嫁的命运时,她虽誓死不从,但究其抵抗的根本原因并非向婆婆对自己命运的摆布做出的反抗,而是恪守中国传统的“一女不事二夫”的古训的表现。而等到柳妈阴司言论出现的时候,她又为了保全自己死后的尊严而捐了寺庙的门槛。因此,从祥林嫂反抗的动机和结果来分析,反抗是因为遵循,而遵循又要求她必须反抗,这样的人物命运注定是悲哀的。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对祥林嫂的解读开始深刻而全面。
(五)精讲点评
精讲点评,是一个总结归纳、提升拔高的过程。就小说学习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带领大家再次回顾小说的故事情节,由情节认识人物,进而探究人物性格或命运形成的根源,从而挖掘小说背后的现实价值,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悟、受到教化。此外,面对一些大的小说命题,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升华提高。
例如,当学生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后,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将鲁迅文学作品中“吃人的社会”这个主题对学生进行一个初步的介绍,指出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们得明白人是社会的缩影,人作为社会人,无时无刻不受着来自社会思想的浸染与熏陶。从这个角度来讲,祥林嫂的悲哀就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悲哀,它还是鲁镇的悲哀。当然,鲁镇也是社会的鲁镇,它也是千千万万个“鲁镇”的缩影。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鲁镇的悲哀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哀。那么,这种悲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呢,就像鲁迅在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里描绘的社会:“一片祥和的表面下,很多人都在做着吃人的勾当。这个社会中有吃人的人,有被吃的人,也有可能被吃但还要吃别人的人。而这些吃人的人都不愿承认和被揭穿他们吃人的本质和真相,一旦有人质疑,他们便凶神恶煞地盯着那个人,摆出一副极不友好的姿态。”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它怎么吃?它用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来吃。社会中的人是吃人的人,他们怎么吃?他们通过咀嚼别人的伤痛来麻痹自己的疼痛。因此,祥林嫂悲剧的产生最主要的根源就在于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由此,学生对鲁迅笔下“吃人的社会”的理解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这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鲁迅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六)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主要是检验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落实得如何。具体到小说学习检测题目的设置,在目的上,要完成《课标》中的要求(如前所述);在考查要点和形式上,可以参考近五年语文高考对小说阅读的考查要求和形式。
20世纪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曾说:“小说并不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却犹如一面生活的镜子。”普通人因为天赋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办法看清生活的某些本质,而艺术家极强的感知力和表达力能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看人类的内心。通过这一感知过程,普通人能够了解真实的世界与自己,从而做出合适于自己的正确决定。而课本内精选的小说往往是经典中的经典,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更是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本课型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小说,挖掘小说的精髓,从而真正地发挥小说的育人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