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提出的高中生培养目标之一是:“敢于批判质疑,探索解决问题,勤于动手,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教育实践,都把创新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来看待。高中阶段是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期。在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如何实施,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与激情生本教育的内在联系,激情生本课堂教学对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目前,学术界对创新能力的定义有很多,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张春兴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也是一种价值特征,还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具有多元结构性,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等。刘东红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打破对事物的固定认知和思考,能够从新的方向和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探索和挖掘出事物的潜在价值、潜在用途和新知识空间的能力。布拉德·霍坎森(Brad Hokanison)教授强调,创新虽然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单从个人角度去诠释其内涵会以偏概全。他认为,创新能力不是自主蹦出来的,而是个体经过后天的发展以及团队合作,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而形成的一个结果。笔者认为,高中生应具备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创新的潜在素质,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科学的怀疑精神、质疑问难的创新意识、善于发散或批判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潜质是需要挖掘与培养的,宽松、激情、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前提条件,容易使学生乐意学、善于思、敢于想、勇于新,形成探索与创新的愿望和性格特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当一个人处于激情状态的时候,会非常亢奋,能够展现出生命的最大张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激情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人的自信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灵感。好的课堂应能点燃激情,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激活灵感,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Suchmo Linski)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较早提出了生本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源动力是学习者自身的潜能与天性,而教育的本质则是促进人自身的成长,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人学习。学生的自我唤醒、自我引领与自我指导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永恒追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觉教育,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等教学方式培育生本课堂。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创新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是激励人们进行创造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善于设疑启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www.xing528.com)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中多数提到,一方面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发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建激情生本课堂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
充满“激情”是唤醒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德国诗人歌德(Goethe)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去学习、去思考探索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发散思维,继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说,只有激情荡漾的课,才能拨动创新这根琴弦。
生本课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中表现为学生占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所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生本课堂的构建。通过文献资料发现,在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中,生本理念已基本贯穿始终。
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调动一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与综合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