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产生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安排一种适合的课堂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重在课堂的教学,语文则是重在课外,读书笔记写作也不外乎如此,学生的读书笔记写作大部分是在课外完成的,所以教师就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创设适合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言说欲望,打通课内外界线,迁移到他们的课外写作。
读书笔记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挥想象,开发自己的言语潜能。而在读书笔记教学中,最经常用的就是创设假定性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假定性情景、事件或情节中发挥想象,并且完成情境中要求的写作。
(一)专书、专题读书笔记
叶圣陶先生认为,通过阅读整本书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相对于单篇文章来说,整本书的篇幅较长、信息容量更大、思路更加复杂,学生如果只是学习阅读单篇文章,对单篇文章做读书笔记,那么当他们遇到整本书的阅读和写作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况且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多是阅读整本书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并做专书读书笔记。
专书、专题读书笔记已经不只是只言片语的心得体会,而是围绕一本书或一个主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兼顾内容和形式,从表层逐渐深入到内涵的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带有研究性质的读书笔记,需要教师的示范和指导。教师教会学生研究一书的方法,学生了解针对一书如何做读书笔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学生就能一隅三反,在课外阅读时做到自主阅读、自主进行读书笔记写作。
学生要做好专书读书笔记,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学生拿到一本书要关注书籍的作者、版本、序文、目录,这是从来不关注的地方,但就是这些不受重视的地方往往隐含了大量的信息。(www.xing528.com)
叶圣陶在《略读的指导〈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提出:“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拿一本书的序文来说,序文一般分为他人作序和自序,有时二者兼有,一本书的序文里面往往包含这本书的提要和批评,自序里面往往还有著者对自己写作缘由和写作思路的介绍,学生通过阅读序文可以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衡量的标准。从目录来说,目录其实就相当于一本书的提要,通过目录我们可以了解著者书中的写作内容大致是哪几方面,并且可以根据目录确立本书的阅读顺序。学生通过对序目的阅读,增进对一本书的了解,对他们正确把握全书的精髓有益处,对全书整体上的正确把握、对专书读书笔记写作颇为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书籍性质选择不同的研读方法,确立不同的读书笔记写作内容。拿一本长篇小说来讲,我们读它时,重点大多放在小说故事情节的把握、书中人物的评点、揭露故事背后流露出的著者的人生经验或社会批判等方面。拿诗歌来说,又是另一番景象,假如阅读的是宋诗集,我们就要关注诗歌的流派、意象,关注宋诗的立意、风格、特点,发现宋诗和唐诗的区别,关注宋诗的发展时期和每个时期的特点。
在对一本书进行研读的时候还要适当阅读与它相关的文章或书籍,通过对其他相关书籍的了解可以促进学生对目标书籍的了解。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如果只专注在一本书上而不参考其他的相关书籍,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写作思维会受到阻碍,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钻研一书,才能开阔读书笔记的写作境界。关于一本书的阅读写作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绝不是学生一次就可完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分阶段来完成,每一阶段的读书汇报和总结都要呈现给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阶段读书笔记进行评改,及时告知学生读书笔记中存在的问题,待所有的阶段全部阅读完毕,要求学生做一次最后的总结性报告,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回顾之前的阶段性读书笔记。在整体的关照下,学生可能会发现之前的缺陷和不足,生发出新的创见。
(二)教师“下水”
读书笔记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如果不亲自去尝试读书笔记写作的话,很难做到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只有自己下笔去写,知道写作的个中甘苦,才能更好地给学生引路,而不是对一些写作理论泛泛而谈。教师在课堂上绝不仅仅传授给学生读书笔记写作的理论知识,也应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并且告诉学生自己的成文过程,向学生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可以当场拿自己的读书笔记跟教师做对比,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