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写促读为策略的实施方案

以写促读为策略的实施方案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拟故事”就是一种可运用于初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具体的“以写促读”实施策略,其优势在于利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去形成另一个可供比较的文本,这个文本可以是改编的散文,也可以是其他有趣的形式。所以说,此时的“以写促读”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引导学生通往“知其妙”的学习路径。让学生参与填字游戏,就会获得更到位的语言体验,重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心境,这也是“以写促读”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最为强调的一点。

以写促读为策略的实施方案

(一)构拟故事,适当留白

为了追求气韵,做到虚实相生,浓淡相宜,中国画画家会采用一种叫“留白”的构图技巧,即在构图时,预留出部分空间,不下笔,不着墨,意在利用黑与白、虚与实之间的强烈对比,带领读者去思考创作者的真实意图。“留白”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转化,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在含蓄中见真情,文学之美,也就在于运用了与绘画相似的留白艺术,体现在这些弦外之音中。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曾说过:“一首诗就是一个生命单位,它比自然界中富有生气的生灵生动得多。一头动物截去一个肢体,它仍然可以活。一棵树砍掉一个枝子,它仍然可以活。但是一首诗删去一个诗句,一个单词,一个字母,一个书写符号,它就活不成了。”诗人的话说明,诗歌具有一种独立的完整性,其生命力来源于诗人精心营造出来的含蓄与曲折。诗人通过写而不“满”,制造弦外之音,通过改变句式,完成运笔迂曲,在诗歌中形成了若干“空”与“曲”。所以,在教学诗歌时,想要让学生明白诗歌带给人的庞大想象空间和其中的留白迂回,以此挖掘出更多诗歌的内涵,就可以采用“构拟故事”的策略来“以写促读”。

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用“写”去适当补充和调整文学中的“空”与“曲”,从而探索文中之境。构拟故事,不是让学生随意创作一个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新故事,而是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通过添枝加叶、补全填充等方式把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事件或场景写完整。在这样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着眼于整体,努力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与迂回。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用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补充和丰富,使学生挖掘文学作品意蕴的热情得到充分激发,进一步在内容上拓展文学作品的意境,品味文学作品的意趣。

“构拟故事”就是一种可运用于初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具体的“以写促读”实施策略,其优势在于利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去形成另一个可供比较的文本,这个文本可以是改编的散文,也可以是其他有趣的形式。

(二)填字游戏,把握文之独特

南朝刘勰著《文心雕龙》,其中卷八就有“练字第三十九”,提到“是以缀字属篇,必须练择”“趣舍之间,不可不察”,可算作“炼字”这一概念的由来。虽然《文心雕龙》主要是从字形角度来谈论文字的选择和使用,但也已经明确了文学作品炼字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炼字或炼句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自觉,尤其是在文学艺术达到高度繁荣的唐代,涌现出了大量炼字佳作,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自唐以后,炼字成为历代诗人的作诗必修课,进而绵延至今,甚至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之中。无论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均可见古人作诗时对语言锤炼的重视,力求用最恰当、生动的字句来抒发自身的情感与思想。

炼字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方法,同时也能够充分彰显作者的执着与匠心,因此也就有了贾岛韩愈之间关于“推敲”的故事。(www.xing528.com)

填字游戏,即要让学生去探索、体验作者语言建构时的喜悦与兴奋,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将文学作品做一定的陌生化处理,把文学作品语言中最精准或最值得学生创作发挥的字词做必要的遮盖。换句话说,这也是重置了一部文学作品,把相对不完整的文章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参与字词的把控。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重回作者创作时期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根据自身所学,选择认为最合适的字词填补进被遮挡的空白处。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构思,亲自去感受把握语词的困难和艰辛,就会发现创作一个优质文本的不容易。然后等学生思考后,再将作者创作的诗句或字词展示出来,让学生把原作和自己的创作放在一起,在两者的比较间看出好与不好的差别,从而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字句的精准把握,进一步理解所谓文之独特的魅力与妙处。

初中语文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提问学生:“你认为这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得最妙?”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妙。所以说,此时的“以写促读”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引导学生通往“知其妙”的学习路径。笔者曾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课,看到有学生在读古代诗歌故事类的课外书,由此为学生引入了一个相关的故事,即苏东坡与其妹和黄庭坚一起填字对诗,要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之间各添一字,看谁最能填出神韵。在与学生交流时,笔者让几位学生尝试着也来思考这句诗的填法,大家都很积极。

其中,女生心思比男生细腻一些,填字时更想要去追求唯美的意境,而男生更多考虑的是去直观地呈现一个美好的场景。然而,学生虽靠自己的语言储备填入了各式各样的答案,都无不认同苏轼填入的“扶”和“失”二字的传神绝妙。学生说,“扶”和“失”不仅在字形上相似,看着舒服之外,还都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拟人,尽显朦胧之感。其实,即使是读一个故事,当学生尚未读到结尾时,他们的脑海中就已经经历了千百种构思。教师此时要做的,就是把握学生思考的契机,顺势将这种隐形的构思拉出来,放在一个外部层面上与学生探讨。学生在阅读中停下来,把“写”的积极性充分释放出来,积累除文本中给出的苏轼和黄庭坚之外更多的来自自己的诗句,才会在阅读最终,比较、品味出苏轼所填诗句的美感与精妙。

在正式的阅读课堂中,学生面对的是成熟的文章,可实际上每一篇文本在创作的背后都会经历一个与上述故事类似的填字游戏。让学生参与填字游戏,就会获得更到位的语言体验,重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心境,这也是“以写促读”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最为强调的一点。以刘方平的《月夜》一诗为例,便可使用“填字游戏”策略。初中版竞赛辅导书中有一简答题为:结合全诗,赏析“新”字的表达效果。其给出的答案是:“新”字写自然界的第一声虫鸣,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的强烈的新鲜感、欢愉感,同时与上句的“偏知”紧相呼应,凸显了意外的惊喜之情,表现出诗人独特细腻的感受。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解读方式对习题进行作答,学生的回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新”字的字面含义,即新鲜,代表这是初春渐暖时听到的第一声虫鸣。二是“新”字中寄托的情怀,即作者内心的惊喜、喜悦与欢乐。显然,这样的回答看似完整却并不完美,学生如果单纯依靠反复地读,实际是很难把握住“新”字与上句“偏知”之间的关联,更难以读到其中的独特细腻之处。所以,为了更准确地让学生理解到“新”字的独特之处,笔者让学生划去“偏知”和“新透”两个词,让他们尝试填入不一样的词汇去把诗句补充完整,以求表达出同样的新鲜感与惊喜感。学生思索了一段时间,尝试在上句中填入“才知”“不知”“忽知”等,在下句中填入“微透”“始透”“初透”等。学生在经历自己的一番创作后,都表示不如作者诗中用到的“偏知”“新透”来得独到。“偏知”中的“偏”是指出乎寻常或意料之外的意思。学生认为“偏”字用得更好,显然是通过了自己的替换,感受到了“偏”字与其他字之间的差别。这层差别就在于,“偏”字显得更为含蓄、敏感,能最巧妙地表达出人在冷热交替之际感受到的温度上的细微变化,才会在听到第一声虫鸣时,产生如此的新鲜感与惊喜感。由此,“新”字也就在呼应“偏”字的基础上,代表着一种刚出现的或刚体验到的事物,呈现出那一刻那一秒的新鲜状态,给人一种瞬间没有预兆就来到身边的强烈的新鲜感,从而为处于当下情境中的诗人带来了喜悦与欢愉。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体验,已然明白“新”字的好处,这是一种语言上与前一句之间的承接呼应,也是作者带给我们的最细腻独到的语言表现力。这种细腻独到,是必须用自己的能力去挖掘的,利用“写”的方式来玩一个“填字游戏”,就是为情感上的领悟所做的一个缓冲,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内涵和意蕴。

实践证明,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知其妙”,“以写促读”是有必要的,也是可取的。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填字游戏”就是一种具体的“以写促读”实施策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将“写”的形式自然化用成一个课堂语言游戏,不仅可以瞬间激发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让其在自己的词汇体系中不断搜寻,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创意写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