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写促读的意义和理解

以写促读的意义和理解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读”是目的与归宿要理解“以写促读”,首先必须弄清楚其中的侧重点到底是“写”还是“读”。在阅读教学中单纯学习文本中的写作技巧并非真正的“以写促读”,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全面的、深刻的,不能局限。“以写促读”,必须要让学生聚焦课文,以阅读为最终的归宿。其中,“写”就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路径,但在进行“以写促读”时,对“写”的定位把握十分重要。

以写促读的意义和理解

(一)“读”是目的与归宿

要理解“以写促读”,首先必须弄清楚其中的侧重点到底是“写”还是“读”。读与写之间相互关联,但这里所要阐述的重点在于“读”。“以写促读”以“读”为目的和归宿,其一般实施过程为“读—写—读”,最终的环节必须落在阅读上。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依然强调写作,将写作技巧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重点汲取可以借鉴的写作知识,即会导致目的与手段混淆不清。“以写促读”必须指向阅读,并以帮助学生有效阅读、深化阅读为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单纯学习文本中的写作技巧并非真正的“以写促读”,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全面的、深刻的,不能局限。写作是对阅读知识的应用与再现,而将写作作为一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动机,深化阅读理解,是一种更具自主性的阅读教学形式。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让学生依靠“写”全身心投入阅读中,以文本为出发点,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从而探索理解文本的语言情感、结构等多方面内容,增强阅读效果。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教师在教学“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时,可以组织学生就春天的草进行相关描写,要求学生写出春草从泥土中刚刚长出来时的特点。学生所写的句子也许包含了自己独特的角度,但依然会显现出一些不足。“以写促读”的关键就在于利用这些不足之处,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己的作品和朱自清的文字之间的差异,找到作者选词或句式上的亮点,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恰到好处的情感流露。

经历了“写”的过程,学生从中尝试、比较、体验,势必会发现在与作者相似的条件之下,自身把握语词的能力还是难以超越作家本身。所以最终阅读思维的指向点仍然需要回归文本,去分析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以写促读”,必须要让学生聚焦课文,以阅读为最终的归宿。经过自己的一番创作,积累了经验和教训,阅读时就会多一分自觉和敏锐。有效的“以写促读”实则是以提高阅读效果为目的,运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语言的“迷宫”中自主探寻、重新构建,最终品味出作者语言之精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层次地把握文本的精髓所在,真正读懂作者写作的意图。

(二)“写”是手段与途径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一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因此,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就必须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和路径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教学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完成阅读要求的方式就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写”就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路径,但在进行“以写促读”时,对“写”的定位把握十分重要。

“写”是一种针对阅读的有效辅助。余映潮老师曾说:“当课文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上颇有困难时,可以一试的做法是,设计一个让学生‘写’的活动。起码,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有抓手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课堂训练,是一种能够训练学生语感的思维活动。”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建议把“写”作为疏通阅读思路的途径,认为:“阅读时不清晰的地方,可以尝试着写一写。写作能使思维变得精密,感受变得清晰,思想变得有条理。也许大家有过这样的经历,阅读产生的很多想法,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但又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头脑中的思与笔下的写不能完美地对应。需要认真思考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把它写出来。这说明写作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从中可以看出,“写”是扫除阅读障碍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活动,利用“写”抓住阅读的突破口,把握瞬时产生在头脑里的想法。这也说明了“写”对于“读”具有极大的助推作用,通过一定要求的“写”可以让读者转换思路,在不断揣摩文本的过程中使阅读变得清晰、有条理,从而更加易于感受文章的独特之处。当教师围绕文本提出问题,让学生“写”,学生就会在“写”中自发地去阅读文本,寻找必要的信息,引发深入思考和探究。“写”是一种任务,给予学生一定的束缚,让他们有动力去“读”,但同时“写”的设计也是一种需要,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方向,让他们“读”时有抓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技巧地设计“写”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减少对教师解读文本的依赖性,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自主性,为日后更多的阅读活动培养良好的自觉意识。

“写”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翟启明教授在《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一书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阅读兴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采用有趣的阅读方法来增强学生阅读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www.xing528.com)

在实践领域上海特级教师李百艳老师在《中学语文李百艳卷》一书中,也曾讲述了自己《上海的弄堂》一课的教学经历。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模仿作者观察生活的角度,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尝试写一写自己眼中真实的上海弄堂,并选取课文中的几个关键片段与学生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教会学生如何依靠写作把握作家作品中的价值点,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自然萌发出阅读意识。所以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提出写作任务的同时,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先设定了写作的角度,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让写作任务更具针对性和真实性,学生在写的时候也就显得更为积极主动。此后,通过两个文本的比较,又是选取片段进行比较,更加明确了阅读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对比中也可以轻松发现“以我之眼”和“以作者之眼”的区别,找到作者笔下的上海弄堂的独特之处,就会形成对作家作品的准确理解。同理,钱梦龙老师在执教《中国石拱桥》时,也采用了“写”。在教学中,钱梦龙老师先展示了石拱桥的挂图,再引出了一个“写”的任务:“现在就请你们来说明一下这个大拱和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看你们越说越明白呢,还是越说越糊涂。”

这一任务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组织,把学生的构思转化为绘画,直观地呈现在黑板上,并分析学生语言组织中尚存在的漏洞,以此鼓励学生不断尝试、修补,努力达到任务要求中所提到的“明白”的结果。这一看似简单的描述,实则并不容易,学生足足试了六七次还是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学生的“写”,实则是在进行语言上的思维、构思,激发了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意识。在不断地试错之后,钱老师再让学生看课文,找到“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句话,并抓住“肩”“各有”这一系列精准的关键字词进行品读,学生便大为感叹,也就学到了该篇说明文的独到之处,自然就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心领神会了,而且印象深刻,理解到位。

(三)“以写促读”是“读”的深化

阅读是获取和积聚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明明读了许多课文和书,却很容易淡忘,阅读的量增长了,理解力却未见提高。虽然阅读教学应当以读为主,但“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还是需要依靠“写”才能真正得到深化和促进。如果阅读教学中只有“读”,没有让学生明确地去“写”,那么学生的理解永远只能依赖教师的各种讲解引导,并不能依靠自己的思维去主动探寻文章的内涵。实际上,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思维和能力。

“写”作为一种阅读的技能,需要被语文教师适当运用于阅读教学之中,以此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内化和运用,加强阅读带给学生的人文熏陶和真实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上拥有更为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

夏丏尊和叶圣陶合作撰写的《文心》中也有一节提到读书笔记的课,里面的王先生在回答学生慧修的问题时说:“你们有你们的书在日日读着,如果你们的读书不是浮光掠影,必能随时有所见到,把见到的写出来,就是你们的读书笔记了。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

读书笔记属于阅读过程中“写”的形式,初中生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利用这种方式进行阅读,可以在“写”中不断收获对文本的新鲜感悟,再用一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印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深入思考的能力,使“读”出来的成果不再停留于表面。由此可见,所谓“以写促读”,其中的“写”与“读”,并不是同一平面上的两个活动,“写”是为了促进“读”,“以写促读”实则是“读”的深化。

20世纪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的读书心得中曾谈到自己的阅读经历:“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便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亲自去尝试一下把握语词有多么艰险。”“当你想用语词来重现这一景象时,就会发现它已散乱成了千百个相互矛盾的印象片段。这些片段,有些需要淡化,有些需要强化;而在写的过程中,你还有可能根本就把握不住情感本身。这样的话,你不妨丢开自己的那些乱糟糟的稿纸,翻开某个伟大小说家(如笛福、奥斯汀或者哈代)的作品来读一读。这时你就更加体会到他们的高超技艺了。”

从伍尔夫的这段读书心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提笔对印象深刻的情景进行再现时,就会发现这一情景已经散乱成许多个相互矛盾的印象片段,如何掌控这些片段、如何组织好语言、如何把握住情感,就成为“写”的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事情。此时,再翻开某个伟大作家的作品来读一读,比较一下他们面对相似情景所进行的描绘与自身作品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瞬间明白其中隐藏的精妙之处了。作家无不钟情于阅读,优秀的作家往往也是出色的读者,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可以高于常人,不仅是因为他们热爱阅读,更是因为他们能够读写结合,采取更为正确有效的“以写促读”阅读方式,充分发现作品中的各种细节,洞察文学的结构,一针见血地抓住作品的关键。作家群体由于要站在更高层面上去感知和理解对其创作有帮助的经典作品,所以区别于我们常见的读书笔记或摘抄等方式的“以写促读”,作家往往在阅读时更喜采用贴近作品体验与建构,并能充分调动起思维创新的“写”的活动。伍尔夫的观点反映出,“以写促读”也可以更为主动、更具创意,也可以突破我们以往对阅读中写作的固定理解,进一步说明“写”对“读”的促进及深化作用,强调“写”的方式才是真正能使读者准确察觉到作者语言组织和词汇表达等各方面细节上的匠心的最佳选择。想要读懂一篇作品,尤其是名家名作,光凭读是远远不够的,深入阅读必须借助“写”,亲自动手去重构语言文字,才能发现差距,把握作品的奥义,对作品形成更到位且深刻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