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教育:如何让孩子在小年纪就理解工作的概念

早期教育:如何让孩子在小年纪就理解工作的概念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也应该是个工作者和生产者。成人工作一般是为了实现一个愿望,比如完成一个任务,或者只是为了赚钱,孩子工作则不是这样,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并不怀有某种目的,他们工作的乐趣就是工作本身,是为了完善其各方面的能力。我能够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一种本能的“工作欲望”。假如孩子正在严肃而认真地做一件常识性的工作,我们千万不能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事而破坏孩子的进度。

早期教育:如何让孩子在小年纪就理解工作的概念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疲劳”背后的真相。在父母的强迫和阻拦下,孩子很难从事自己热爱的活动,而父母提供的玩具又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当他们玩耍一段时间后就会对这个玩具失去热情,这时孩子的表情可能是厌倦或者疲惫的,有时甚至烦躁不安,此刻父母一定会认为是孩子累了,需要休息了。

难道事实真是如此吗?不是的。这只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而已。孩子的这种表现本应该引起他们的警觉,而他们却采取错误的方法,使孩子的成长陷入了恶性循环。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怎样对待孩子的。

每当孩子忙碌一段时间之后,大人们往往就会强迫他去休息,并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忙了那么长时间应该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实际上,大人们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当孩子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时,他是不会觉得累的。如果大人强迫孩子每隔几分钟就休息一下,反而会使他失去做事的兴趣,让他更容易感到疲惫。

这个道理很好明白,很多人在工作一天回家后,经常会说:“我好累呀!”难道他们真的做了很多工作,累得不行了吗?

其实未必,很多情况是,过一会儿之后,他们就会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了。如果他们真的感到很累,应该马上上床睡觉才对。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他们在自己的爱好上花费几个小时,并且毫无怨言,不知疲倦,这是因为他们在爱好中获得了满足和精神上的放松。

正是由于在工作中无法满足成就感,他们才容易感到累,但这只是一种假累。换言之,如果在工作中真的能够获取精神上的满足,那么当我们完成手头的工作之后,一样会觉得轻松自如,因为这样的工作并不是负担,我们生命的激情也能在工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拿我们成人来说,如果一个人喜欢他的工作,把他的工作当作兴趣,每天都能以一种自我满足的心态积极工作,那么对他来说工作就不是什么痛苦的事情,反而变成了轻松而享受的游戏。这不仅让他感到快乐,而且会让他的精神越来越好,根本不可能存在假累现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人能有机会拥有最大可能性的满足,而且通过做某件事,他将挑战和征服自己,这个时候无论他多么累,都会感到无比骄傲和快乐。那么,他在精神上会感到疲倦吗?不,事实上,他会感到自由和满足。

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日常生活练习或智力游戏上“忙碌”一段时间后,父母也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一定是累了,前去打断他的活动,强迫他休息。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不一定是真的累了。如果父母这样做了,反而会打断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对此,我们不妨看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的老师也错误地认为,孩子做了那么多事一定会累。所以,每当孩子们忙碌一阵之后,老师就会打断孩子们的活动,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去透气,等孩子们在操场溜达一圈或者玩耍一会儿后,再把孩子们带回教室。(www.xing528.com)

可此时,孩子们会比没到操场玩之前更好动,更没有办法专心完成手头上的事情。孩子们会继续从一项活动转移到另一项活动,这种假累现象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老师对此往往感到无可奈何,他觉得自己用尽了各种办法,想让孩子休息或换一个地方玩,可是都不管用,孩子不但无法继续做原来的事,还会变得更加好动和不安。

这位老师看上去都很努力地在迎合孩子,但为什么效果却很差呢?因为他缺乏对孩子的信心,没有尊重孩子的自主权。有些父母和老师虽然尽了全力,他们的每一项建议和计划也都很完善,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总是习惯干预和指导孩子。这样做反而阻碍了孩子的自然发展。

只有自己找到内心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能得以平复。所以,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他们能够把所知道的东西暂时放置一边,谦虚一些,不再对孩子指手画脚,如果他们懂得耐心等待,就一定会看到孩子身上所发生的惊人变化。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这样一点:如果孩子重新选择的任务比之前的更容易,那么他的心情将会变得更加不安。想要让孩子完成这项新的任务,就必须吸引他的全部注意力。与此同时,外界还不能轻易去打扰他。当孩子完成他的重要任务之后,脸上会表现出和假累完全不同的表情——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整个人也似乎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孩子也应该是个工作者和生产者。我这样说也许很多人会不理解,但孩子的工作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孩子的工作与成人的工作截然不同。成人工作一般是为了实现一个愿望,比如完成一个任务,或者只是为了赚钱,孩子工作则不是这样,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并不怀有某种目的,他们工作的乐趣就是工作本身,是为了完善其各方面的能力。

在“儿童之家”,我们为孩子准备了非常多的教具,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自己动手去操作这些教具。在孩子操作道具的过程中,他们的身心极大地得到了满足。我能够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一种本能的“工作欲望”。也许很多人很难区别孩子的游戏与工作,其实孩子眼中的工作属于一种能力的宣泄,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孩子的工作欲望是遵循自然法则的,它的流露和宣泄服从内在的本能引导;第二,孩子的工作与成人的工作有本质上的不同,成人工作是为了谋取生存所需,而孩子的工作没有外在目标,它仅仅是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手段而已;第三,孩子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与建设性的工作,它体现了孩子的本能,是孩子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第四,孩子的工作必须由他自己独立完成,没有人可以替代;第五,成年人在工作中展现自我、发掘自我的成分居多,而孩子的工作则是以环境为媒介来增强自己的能力,让环境来塑造自己,以形成独立的人格;第六,孩子的工作是依照自己的方式、速度来进行的,他的内在动力即为了自我意识。所以,当大人们了解了孩子工作的这些特征之后,就应该支持孩子。假如孩子正在严肃而认真地做一件常识性的工作,我们千万不能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事而破坏孩子的进度。因为,孩子在聚精会神地深入研究自己的世界,他所从事的活动不亚于大人的实际工作,甚至比大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更有意义,因为他在学习成长。

孩子们都喜欢玩泥巴,因为在玩耍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他们的双手不停地活动,这样才能依靠接触事物来满足自己的探索之心,并使自己的智能得到发展。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飞速进步。例如,在玩橡皮泥的时候,刚开始无论他捏什么都不像,这是因为孩子的手眼还不是很协调,慢慢地,孩子可以捏出物体的雏形了,在这小小的进步之中,蕴藏着孩子智能的迅速发展。孩子对事物表现出的好奇心是极其强烈的,也许现在他喜欢橡皮泥,但是过不了多久,他又会喜欢上剪纸,这是因为他的内在需求在调节他的行为,孩子需要多方面的发展。当协调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之后,他就可能将注意力转向开发大脑了。在不断转换的游戏学习中,孩子们会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进去,他们是不知疲倦的。很多时候,大人会按照自己的意志,给孩子规定休息的时间,比如每40分钟就会让孩子休息一次,其实大可不必。相反,这种休息很可能会打断孩子正在享受的学习乐趣,他们的“工作”被迫中断,这种看似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恰恰降低了孩子的工作效率。

也许你会说,孩子看起来很累,因为他玩了一会儿泥巴,就表现出一种烦躁不安的表情。其实你完全可以给孩子们安排另一项活动。

如果新的活动是孩子所喜欢的,那么他一点儿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充满了活力,这种反应就好像我们刚享用了一道美食,或刚洗了一个舒服的热水澡一样。

我在对全世界各个种族的孩子所进行的实验证明,孩子的工作愿望代表了一种生命的本能,因为他们不工作就无法形成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