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研究和分析,心理学家发现许多身体的疾病都源于心理问题,即使某些与身体密切相关的不良习惯,也存在早期的心理问题,比如消化不良。
从古至今,如果一个人渴望得到比身体所需要的更多的食物,那么人们就认为他有一种恶习,而且这种恶习会带来很多坏处。这种不良习惯会导致人对食物正常敏感性的退化,而对食物的正常敏感性应该局限于所需要的食量范围之内。这种敏感性是所有动物共同的特征,而身体的健康由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所决定。实际上,个体存活的本能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适应环境,避免危险;另一方面是对食物的摄取。在动物的世界中,后一种本能更为突出。对食物摄取的本能是所有动物物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不管它们是吃得多,还是仅仅吃一点儿,每种动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本能。
只有人才有贪食的坏习惯。人毫无顾忌地吃东西,使得自己吃的东西多于他需要的量,而且对食物不加选择,有时候还吃对身体有害的东西。因此我们说,人的心理一旦发生畸变,那他就丧失了保护身体健康的敏感性。这在心理畸变的孩子身上就可以找到证明,一旦发生心理畸变,他们很快就会表现出营养失调的症状。
“儿童之家”发生了一件惊人的事,那就是在这里孩子摆脱了心理畸变,回到了正常状态,他们对食物失去了过多的渴望。从此以后,他们不再贪食,反而关心起自己的姿态是否得体,是否能够正确地吃东西。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年幼的孩子坐在可口的饭菜前,不像原来那样,见到食物便马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而是先用心地整理餐巾,观察着刀子、叉子和汤匙,努力回想使用这些东西的正确方法,有的孩子甚至帮助比他们更小的伙伴。有时候,他们对这些事情的观察如此细微,以致放在他们面前的食物都已经变凉了。有时因为没有及时帮助成人端菜,只能坐在饭桌前等待,有些孩子看上去很伤心。
有时,很多孩子拒绝吃饭,并且态度非常坚决,以致给家庭和学校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种情况发生在贫穷家庭出生的孩子的身上更让人担心。对食物不感兴趣使孩子体质下降,并且很难用药物治愈。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拒绝进食与孩子没有胃口导致的消化不良相混淆。孩子消化不良是由于消化器官的功能出现了异常,从而导致孩子没有胃口,食欲不振,而孩子拒绝吃东西是有其心理原因的。在某种情况下,这很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比如:成人想让孩子吃得快一点,就强迫他按照成人的节奏进食,但是孩子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节奏。这个事实现在已经得到孩子专家的认可,他们还发现,孩子并不是把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一次吃完,而是慢慢地进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多次、长时间的停顿。(www.xing528.com)
由此可以知道,当成人违反规律,强迫孩子进食的时候,孩子出于对自身保护的本能,内心就会建构起一道屏障,拒绝吃东西,与之进行反抗。然而,有一些情况这种与自我保护的本能不同,由于体质上的原因孩子缺乏食欲,脸色苍白,没有得到任何治疗、缺乏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只有大自然能治愈他对食物的习惯性抵触。根据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在孩子身边有一个让他极其依赖的成人,而这个成人完全支配、约束着他。要想治愈这个孩子,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抑制他的这个成人离开,并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孩子自由主动地发展。只有这个办法,才能消除造成他们心理畸变的原因。
人们已经认识到,心理活动与生理现象有一定的联系。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准确地指出了贪食和智能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贪食会使一个人的判断力变得迟钝,最终无法正确地认识现实。可是,在孩子身上,却出现了与之完全相反的情况:心理紊乱造成了贪食。
由于生理和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因此,身体疾病的出现总是涉及心理原因,而不正常地摄取食物为各种疾病打开了大门。有时候一个人的疾病只是一种表象,甚至仅仅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病,事实上它完全是由于心理原因引起的。在理解这些病态的过程中,心理分析学家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指出,一个人可能在疾病中找到庇护,这种疾病并不是模仿出来的,它可能伴随着体温升高和功能不正常等现象,有时候症状会更为严重。事实上,有些疾病并没有真正存在,而是由于潜意识的心理紊乱所导致,这种紊乱支配了生理规律,进而借助疾病逃避不愉快的处境。这种疾病抵制任何形式的治疗,只有当这个“自我”从它想逃避的境地解脱出来,疾病才会消失,就像克服心理畸变一样,只有把孩子放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进行生活和活动的自由环境下,他们身上的疾病和病态才能够彻底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